本报记者 谭国伦
7月31日晚,李少春大剧院内,座无虚席,300名退转老兵们身披“霸州市爱国拥军联合会”鲜红绶带,坐在观众席的正中央。舞台上,来自京津冀地区的文化艺术名家,唱响时代主旋律,把观众们带进80年前山河破碎的岁月里。
剧院外的广场上,5000多名市民或站或坐,观看大屏幕上的实时转播,全城瞩目,共唱一首歌“保卫黄河,保卫家乡……”
在这次文艺演出专场的间隙,记者见到了承办此次活动的总策划、活动出资人,1979年入伍的老兵、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廊坊红十字霸州开发区医院院长——今年67岁的王英,了解到这场文艺演出背后的许多故事。
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一日参军,终生为兵。即便是退役多年,那份浓厚的军旅情结一辈子也割舍不掉。2009年,已是民营医院院长的王英突发奇想,举办一场文艺演出;一是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二是让老兵有机会团聚,交流感情,欣赏高品位文艺演出;三是通过文艺演出,向社会各界展示军营文化,鼓励战友们退伍不褪色,继续保持军人的初心和本色。
当他把这个想法和几个战友、朋友一说,得到的都是反对声音,认为他是有钱“烧”的。一台文艺晚会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有这个钱资助一些困难的战友,组织战友们旅旅游,多好。家人也说,你的专业是中医,把你的专业搞好了,比什么都强。
但王英的性格执拗,一旦认定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在他看来,钱再多不回馈社会,那钱就失去了使用和流通价值。困难战友该资助资助,问题该解决解决。
在别人的担心中,王英对文艺演出不懂就问,正如同他当年学习中医一样,虚心又虔诚。请不起北京天津的名家,就请廊坊本地的名家,请专业策划人员和艺术人员进行指导。场地、灯光、音响、背景、舞美、场记、配器、编排、串词、服装、道具、乐队、指挥等几十种程序,他一一细问学习,反复排练。
没有想到,第一次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演出在霸州茗泽酒店举行,饭店的舞台本是用来做婚礼庆典的,观众就是670多名和王英一起入伍的战友。演员们声情并茂的演出,再加上和战友们近距离互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市民都涌进饭店在过道上观看,并送来热烈的掌声。
那一次文艺演出后,人们都认为王英会见好就收。没有想到,在2010年的“八一”,王英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3周年文艺晚会,再次取得了成功。
从那以后,期待聚会的战友们,从“大吃一顿”的想法变成了再次感受军旅情结的盼望。他们说,从那一年开始,聚会激发了他们曾是军人的斗志,让他们斗志昂扬地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虽然年年都是那些军歌、抗战主题歌舞、爱国爱党主题节目,但是年年都因为形式不同而有新意,让经典红歌久唱不衰。
王英的“八一”建军节文艺庆祝活动就这样一搞就是17年。从2019年开始,霸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作为主办单位,他所在的廊坊红十字霸州开发区医院作为承办单位,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把文艺演出搬进李少春大剧院,让霸州市民免费观看,成为霸州市每年的一道文化盛宴。甚至他入伍所在师的不少战友都从外地赶来观看庆祝演出。
生命铸就的战友情军旅情
王英从退役那一天开始,就没有忘记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尤其是长眠在广西龙州县烈士陵园的战友们。
每年清明节前夕,王英都要提前安排好医院的事务,推掉各种医疗研讨活动,雷打不动地前往广西龙州县。在火红的木棉花掩映的陵园里,王英总要大声地呼唤烈士的名字,为他们奉上一束鲜花,深情地鞠躬祭奠,告诉他们家乡的变化。
看似简单的祭奠活动,王英一坚持就是30年。每次他都会组织一些战友同去,让更多的战友走进陵园。他说,生为战友情,死有战友义。死去的战友是为了活着的战友牺牲的,活着的战友就有义务来看望他们。有些战友困难,他就解决他们的路费。
王英从小就有良好的家风教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些烈士父母困难的,他心里都有本账,每到过年过节,他都会去看望,送上米面粮油,对于缺失劳动能力的烈士父母,他还会送上一些现金。
廊坊红十字霸州开发区医院也成了拥军医院,对军人以及军人家庭给予大幅度减免优惠。这项措施不仅针对霸州市的军人家庭,其他地方的,只要有军人优惠卡,有钱没钱,医院都会减免。这些年,共为军人家庭优惠减免20余万元。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王英常对医护人员说,他的医院必须走在拥军优属的前列。如今,医院每个医护人员都会说,是军人保卫了国家,才有稳定的小家,才会有他们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才有幸福的生活。
2020年4月,在王英的倡导下,霸州市成立了爱国拥军联合会,他当选为会长。
文学创作擎起军旅文化大旗
2023年6月,热爱文学的王英当选为霸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对于这一重担,起初,王英是不愿意接的,虽然他在全国各地没少发表作品,也出版过好几部散文集,但是这样的职务无疑会让他不得不抽出很多时间来管理和组织霸州市的文学创作活动。
当霸州市一百多名省市级作协会员把信任的票投给他时,他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继续繁荣霸州文学、带好霸州队伍的“千斤重担”。
文学创作,最大的忌讳就是闭门造车。王英当选主席第二个月,就带领骨干十几人,远赴四川——他的入伍地区学习参观,接受红色教育。走进“两弹城”聆听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研发“两弹一星”的功勋,走进黄继光故居聆听英雄舍身堵枪眼的壮烈,走进剑门雄关感受茶马古道的文化真谛。
王英为霸州作家们打开了视野,但也提出了创作的高要求。要求霸州作家们在抒发对新时代巨变的同时,要走进先烈战斗过的地方,传承好先烈的革命精神;走近军人聆听军人故事,用文字表达对军人的赞美,用文学拥军,让更多的社会人士通过文字,了解军人支持军人。
王英倡导与军人相关的文学创作。他鼓励作家们多了解军人故事,他自己带头搞好军旅文学创作。
在王英的倡导和激励中,霸州作协作家们的作品有了浓浓的“兵”味儿。先后有200篇散文、诗歌刊发在各级报纸刊物上。
王英把自己的拥军情怀,变成了集体的拥军行动。他把每年一度的“八一”文艺演出同文学创作相结合,让作家们积极参与其中,锻炼出一批多才多艺的文艺骨干。从主持人到演出策划,从串词到演出剧本,从文学灵感到舞台效果,在保证文艺演出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外援。如今,王英已能够独立策划一台文艺晚会,一些京津冀地区的文艺名家,主动找到他参与演出,愿意和他一起弘扬拥军主旋律。
采访结束,面对记者“关于文艺演出将进行到何时”的提问,王英表示,只要条件允许,庆祝“八一”文艺演出就会举行,会把军歌唱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