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加快新生儿护理、“亲情陪产”等价格项目立项,促进儿科产科优化服务;坚持保基本保普惠原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近期,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上新,传递出强烈信号:国家持续发力,降低育儿成本,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人民日报:育儿补贴彰显“投资于人”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近期公布,补贴覆盖面广、力度大,彰显普惠、公平。据估算,全国每年有2000多万婴幼儿可以领取现金补贴,对于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其减负效果尤为真切。
全国范围每孩每年3600元,合起来不是小数目。尤其在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当下,真金白银的支持,更显“民生为大”“投资于人”的价值旨归,所传递的生育友好价值导向,将有利于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提升生育意愿。
当然,生育问题千头万绪,没有哪一项单独的政策是“万能钥匙”。子女托育、住房保障、教育成本等都是育儿家庭关心关切的重点。除了把育儿补贴举措落实好,还应在托育支持、税收减免、住房支持、职场环境等方面下足功夫,推动形成有效的生育激励机制。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工程,瞄准痛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以更多温暖举措回应多元关切,才能真正为生育减负、为幸福加分。
河南日报:政策礼包打通育儿堵点痛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保持适度生育水平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一数据背后,是诸多家庭面对生育问题时的踌躇与无奈。导致生育意愿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居高不下的育儿成本。倡导积极婚育观念,强化生育服务支持,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设立父母育儿假,加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持续出实招,切实降低育儿成本。此次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伊始,就冲上热搜,不少网友开始计算能拿到多少钱。事实最有说服力。在当前人口形势下,育儿补贴制度的推出不仅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更彰显着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坚定决心。
生育问题涉及千头万绪,没有哪一项单独的举措能一招见效。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政策礼包就能更快打通育儿的堵点、痛点,把生育友好从理念愿景变为可感可触的现实,让更多育龄人口愿生、敢生,我们将迎来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湖南日报:建立更深层次的生育友好
近年来,“生育友好型社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政策的鼓励信号也非常明显。从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到发放生育补贴、推进普惠托育,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配套政策。
生育决策背后,是复杂的经济账、事业账和人生账,需要系统性的社会支持,需要从“生育—养育—教育”的全周期视角构建支持体系。在生育环节,需要破解职场歧视难题。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85%的职场女性因生育遭遇过晋升障碍。要从法律层面落实生育成本社会共担机制,让企业敢于招聘育龄女性。在养育环节,普惠性托育服务的缺口亟待填补。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35%的平均水平。可采取“社区托管+企业托育+商业机构”的多元供给模式,让“幼有所托”成为现实。
更深层次的生育友好,需要重建价值认同。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晚婚晚育已成为普遍选择。这不仅源于经济压力,更反映年轻人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定义。“尊重生育、关爱家庭”的文化氛围起来了,才能传递出“生育是美好生命体验”的价值信号。
从政策友好走向制度友好,最终实现文化友好,这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进阶之路。当年轻人不再把生育视为“甜蜜的负担”,而是“幸福的期待”,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才具有坚实的根基。这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深刻变革,需要每个环节的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