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泉:就算不能动 也要与敌人血战到底
日期:08-06
徐海泉是大城县张贾村人。他出身农民家庭,从小就有正义感。日寇侵占他的家乡后,他参加2区区小队的抗战工作。因胆大心细,掌握军事要领准确,很快脱颖而出,担任班长。1939年6月,担任区小队长。
在一次次作战中,他都身先士卒。1940年夏,大城县各区小队集中到子牙河南进行短期整训。各区小队的战士都是从村里选拔的青壮年,没有进行过军事训练,缺乏战斗经验。特别是各区小队自建立以来,一直分散活动,没有协同作战经验。为了提高各区小队的作战能力和军事素质,县委决定搞一次短期的军事整训。集中起来的这几个区小队被称为“模范队”,由2区区小队长徐海泉担任队长,其他各区小队队长任分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队战士的军事和政治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个个憋足了劲,摩拳擦掌,准备一试身手。
一天,模范队正在关家务村训练,侦察员来报告,子牙河上发现敌人的运输船,由东往西,由一只汽艇拖着几只木船。船上有几十名伪军,现已到达十里湾附近。徐海泉听到报告后,马上想到这是锻炼战士们的好机会。他和各区小队长都觉得这仗可以打。敌人虽然不少,火力也强,但他们在河里,处于被动,我方在岸上,打起来就主动,而且敌人完全暴露在我方视线之下,我方可以在堤岸上占据有利隐蔽地形。更重要的是战士们憋足了劲,早就想上战场杀敌。我方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打胜仗是有把握的。
各区小队集合后,徐海泉大声问战士们:“同志们,我们整训的目的是什么?”“提高作战能力,打鬼子!”战士们齐声回答。徐海泉接着说:“敌人船队已到了十里湾,我们迎头截住它。打不掉,也要把它打回去。”队伍立即向西朝九间房村河堤奔去。这里距十里湾还有二三公里,他们想在此设伏打敌船。当接近河堤时,突然发现大堤上还有敌人的押运队。原来狡猾的敌人害怕船队遭袭,派了十几个人沿着河堤跟着船队前行。
由于侦察员只注意河里船队,忽视了岸上敌兵,造成参战区小队进退两难。打还是不打?这是考验指挥员胆识的关键时刻。徐海泉想,敌人的押运队只是负责押运物资,在遇到袭击时,为保护船只安全只作还击,而不能出击或追击。这样,就可以打。
距河堤还有500米时,敌人发现我方,拼命开火,想阻挠模范队前进。徐海泉身先士卒,迅捷带领大家接近大堤。他一挥枪,大喊一声:“冲啊!”跃身上了河堤,战士们如出弓的箭,跟了上去。突然,冲在前头的徐海泉腿部中弹,踉跄倒地,但他仍挥手命令战士们往上冲。大家奋不顾身冲了上来,敌人吓破了胆,纷纷后退逃跑。敌汽艇因载重难以快速逃脱,便弃下两只木船而逃。
这场战斗,不仅缴获了一部分战利品,更重要的是模范队得到实战训练,士气大振,敌人船队从此不敢横行无阻了。
战后,徐海泉因伤势较重,转移到吕召庄(今属青县)养伤。伤好后,他走上新的岗位,担任县大队副队长职务。一天,驻青县的日伪军突然偷袭,挨家逐户搜查,逼迫交出徐海泉。徐海泉的伤没有好,不能行走,他便让通讯员把他背到房顶,然后命令通讯员撤退,他准备与敌血战到底!敌人在地上找不到他,便上了房,从四面八方朝他猛烈射击。打了一阵,见他不动,就上房顶捉他。当敌人刚探出头时,就被徐海泉一枪打了下去。敌人接近不了,便恼羞成怒往房顶投掷手榴弹,徐海泉英勇牺牲。
(本报记者 张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