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日期:08-03
字号:
版面:第A02版:第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第一版)

画好创新“同心圆”

先看两组数据。2024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4.8%。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正在助力越来越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生产线,越来越多技术人才将目光转向河北。

徐兰举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2017年,他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南开大学,共同开展生物合成材料的研发工作。2023年12月,纳科生物的“细胞工厂”在石家庄正式投产。如今,企业生产的胶原蛋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年产值预计在1亿元以上。

京津科技创新资源富集,河北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深厚。

能否以协同创新释放“乘数效应”,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考验着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京津冀结合各自产业优势,共同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其中河北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条产业链。

张垣大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领克汽车张家口工厂,平均每90秒下线一辆新车;京西智控(张家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研发的第四代磁流变减震器,极大提升了车辆操控的稳定性,填补了国内外智能底盘市场的空白;75家相关企业入驻张家口南山汽车产业基地。

渤海之滨,机器人产业掀起协作浪潮。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中试转化合作;北京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与唐山高新区围绕90余家企业需求开展“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

“协作之花”正在开出“产业之果”。今年1至6月,全省机器人企业431家,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5.0%。与此同时,津冀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汽车供应链。

突破地理上的“有界”,形成实践中的“跨界”。京津冀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中各得其所、美美与共。

扩大民生“幸福圈”

去年9月,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建成通车,京冀两地在水上“牵手”。如今,这条路成了杨东升往返京冀两地企业的首选。“过去得绕友谊大桥,现在走厂通路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时间可以省一半。”他说。

杨东升家住北京。他既是廊坊大厂企业——廊坊中集空港设备公司总经理,又是北京企业——民航协发机场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经常是北京、大厂两边跑。

这些年来,杨东升亲眼见证了廊坊大厂与北京更加紧密的协同:北京大医院、好学校与当地的合作越来越多,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服务不断提升,解了员工后顾之忧。

更让杨东升感受深刻的是政务服务共建共享带来的便捷。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3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廊坊北三县的294项高频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纳入“区域通办”范围。过去需要往返京冀两地办理的社保、企业政务等业务,如今在大厂就能“一站式”解决。“人在河北,就能把北京的事办了。”他说。

不是同城,胜似同城。越织越密的交通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连接起无数个“杨东升”的生活港湾和梦想彼岸。

共建共享,不断升级。

出行坐车、就医购药、借阅图书、游览观光……一张社保卡跑出服务民生加速度。

去年9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通过协同立法,出台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如今,三地联合编制京津冀社保“一卡通”应用场景目录,实现一批交通线路“一卡通乘”、旅游景区“一卡通游”、图书馆“一卡通阅”。

幸福指数连着民心。“人民”二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上,始终重若千钧。

交通一体化跑出加速度。京蔚高速全线贯通,承平高速河北段建成通车,怀柔至大兴城际铁路廊坊北至大兴机场段开通运营。

教育医疗合作深入开展。496所京津优质学校与河北314所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京津冀医联体达115个,实现所有地市全覆盖。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叫响京津。1至6月,北京、天津居民来冀旅游消费额占省外消费总体的比重达39.3%。

河北主要“菜篮子”产品占北京市场份额超过四成,“河北福嫂”在京津广受欢迎。

瓣瓣同心,共写时代答卷。一个发展更协调、动力更澎湃、民心更凝聚的京津冀展现出愈加绚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