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大城县红色文献收藏馆。本报记者 郑爽 本报通讯员 邓建民 摄
炎炎夏日,全国各地博物馆人气爆棚,多家博物馆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和贴心的服务措施,不断满足市民游客的暑期文化休闲需求。在廊坊,“博物馆热”也持续升温。以大城县佰利博物馆等为代表的非国有博物馆走出“深闺”、服务社会,不仅化身为孩子学习知识、感受历史的“暑期课堂”,更是成为市民游客喜爱的文化空间和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成为城市文旅新名片,并催生出“为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浪潮。截至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为91.46%。在我国博物馆体系中,非国有博物馆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根据《博物馆管理办法》,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简单来说,?非国有博物馆就是一个“没有编制”的、不由国家出资创办的民办博物馆。随着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尤其是民间收藏的热情日渐高涨,公众对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民间收藏家通过开办非国有博物馆,把“私家珍藏”变为“全民共享”。
相比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大多规模小,有着小而专、小而美的特点。以大城县为例,5家非国有博物馆向下“扎根”,不仅专注小众、单领域收藏,更是与当地的历史文脉、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形成了互补性文化矩阵。比如,大城县红色文献收藏馆陈列了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其中不乏稀有版本《青年杂志》创刊号等;大城县绝热节能材料博物馆以节能材料和技术为展览主题,全方位展现绝热节能材料产业发展历史及相关产品;大城县国画艺术博物馆侧重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播,其收藏的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涵盖传统与现代题材。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国有博物馆也勇担使命,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全力服务社会公众。比如,大城县佰利博物馆和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科普教育宣传,着力打造青少年培训实践基地;正德发红木家具艺术博物馆积极适应现代文旅发展需求,开展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参与红木家具制作过程,定期举办传统工艺培训班,组织红木家具讲座、雕刻技艺表演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大城县非国有博物馆以其独特藏品、非凡魅力,在文化版图上绽放夺目光芒。如今,它们不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和科普教育基地,其各具特色的活动也满足了人们的多元文化需求,推动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非国有博物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但也面临资金紧张、人才紧缺、游客稀少等一些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难题,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也要靠非国有博物馆努力“造血”。要加强资金支持,通过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等方式,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帮助,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非国有博物馆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监督管理,倡导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结对帮扶,为非国有博物馆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如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举办专题展览等。要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推介等方式,提高非国有博物馆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非国有博物馆从业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举办技能提升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提高非国有博物馆人员专业水平。非国有博物馆也要加强自身管理,拓展服务功能,积极对接市场,加大文创开发力度,做强品牌影响力,走长效发展之路。
博物馆是座宝库,也是一所学校。期待更多非国有博物馆走进大众、绽放光彩,成为展示历史文化、讲述文明故事、激扬时代精神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