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军
很少有人知道剃头匠这行的门道,也很少有人知道剃头匠自古以来便是有专门官职的。一是“礼官”,负责帝王公爵的发型仪表;二是“髡刑官”,是断发为刑的刽子手。剃头削发有很多门道规矩,此行中的高手甚至能看面断脉,知人疾病生死。剃头传到民间就是为人清理多出来的毛发,让人头发有形。这个行业有着无尽的市场需求,干这行能凑合着养家糊口。如今,新兴美发的崛起替代了传统的剃头工艺,也有人凭此技艺发家致富。随着社会进步,新的工艺与潮流似乎忘却了剃头匠也是有传承的,其中精髓的东西即将消失。
旧时剃头匠,按传统是需要学徒三年的。入门先认识各类理发器具,以及相关配套修理发具的工具。从递工具、递手巾板、背剃刀等开始,光练剃刀刮冬瓜毛这个手艺就得半年才能手稳。
霸州尚存剃头匠。在一个市场的角落有家理发店,进门就感觉回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理发椅、迎面镜,室内弥漫着肥皂味。师傅姓蒋,见来了客人,他做了手势让上座椅,“啪”抖了一下白围裙,问要啥发型?确定后,打开电推子,三下五除二就理出大样。
然后就是洗头。用的肥皂居然是光明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牌子,不知蒋师傅哪淘换来的,难怪进门有股肥皂味。湿发、肥皂打沫、按摩头皮、冲洗、擦干,蒋师傅手脚利落地将一套程序一气呵成,下一步就是刮脸了。
只见蒋师傅用热乎乎的白毛巾在客人脸上擦了又擦,然后用毛刷沾取肥皂泡沫,均匀地涂在客人的面部,接着又拿出一个热毛巾覆盖在客人的脸上。几分钟后,拿掉热毛巾,又在客人脸上涂满肥皂沫,重复将毛巾敷在脸上。其间,蒋师傅拿出剃刀在理发椅后吊着的背刀带上“啪啪啪”地背了几下剃刀,准备给客人刮脸。这刮脸是有讲究的,看师傅会不会刮脸就看第一刀从哪开始。首先,在眉宇和脑门之间一刀到顶,这叫定乾坤。然后在脑门上刮几刀,才修眉。看师傅的手艺强不强就看师傅剃刀刮的距离长短,有把握的一刀刮满脸,没功夫的一点点蹭。刮在手里的都是肥皂沫,刮刀在眉间、嘴唇间犹如风摆荷叶。随着锋利的剃刀温柔地“行走”在涂满肥皂的脸上,嘴角、眉头的汗毛都被理得干干净净。
脸部刮完之后,耳边儿,内耳也没落下,全都被刮得干干净净。这时,蒋师傅拿出一个热毛巾敷在客人脸上。然后,又拿出一个像小望远镜的掏耳朵工具,插在客人耳朵里。随后用挖耳勺、小镊子之类的在耳朵里搅动,用一个圆球的毛刷给耳洞清扫。看着客人的表情,那叫一个舒服!
又是一番剪指甲 、修鼻毛之后,蒋师傅撩起座椅叫客人坐正,开始整发型。此时蒋师傅手中梳子和剪子同时在动,再看面前的镜子里,客人被推推转转,从各种角度看效果。得到满意的答复,蒋师后拿起吹风机定型,再用剃刀给客人刮边,然后解开围裙,用毛刷清理脖子及周边可能留下的碎头发。抖落围裙毛发后,蒋师傅请客人站起来,他站在客人的对面,双手捏住客人的双耳,然后松手。而后,手指沿着客人脖子犹如弹钢琴般灵活敲打直至肩部。最后拍拍客人的后背,完活。
我也终于得着空儿与蒋师傅闲聊几句。“蒋师傅今年多大年纪了?”
“七十有三。”
“一直干这行?”
“是,早期学徒三年,后来随着师傅的剃头店合营进入了合作社,一直做理发行业这么多年。改革开放后,不合作了,又分开单干。一直对这个行业情有独钟,所以一直在按照老传统来做理发。老一辈儿人理发讲‘全活’,洗头、理发剃头、刮脸、剪鼻须、掏耳朵,古时称之为‘剃头匠’。除了修面,传统理发还有一项重头戏,那就是掏耳朵。撑开耳门,用挖耳勺掏出耳垢,用镊子夹出,最后用毛刷将残渣打扫干净。理发、修面、掏耳,三个流程下来,再沿经络敲打放松顾客面部的僵硬,使顾客的面貌焕然一新。”
“您这手艺一定传下去呀?”
“不行喽,现在已经岁数大了,可是呢,又割舍不下这个行业。”蒋师傅说,在二十世纪,手艺人很是吃香,剃头匠作为民间八大匠之一受人追捧。现在的发廊、美发店,使得剃头这门手艺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确实跟不上现在的潮流了,我们的‘活’学好学精是很难的,可惜现在没人学了。再说儿女们也都发展得不错,都用不着我什么了,自己开个小理发店,也是对过去手艺的一个念想。年岁大了,能坚持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