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班的必经之路,河流潺潺,岸边绿叶婆娑,鲜花绽放,燕雀翻飞,叫声清脆欢快,引人陶醉。夕阳悬于天际,余晖倾洒,反射在河流中,温暖的金色闪出温柔而神秘的光芒。河边的景色总是让人着迷,我欣赏着,遐想着,陶醉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婆婆家里。
婆婆盛满一碗鸡汤,“快喝吧,我特意托人从江西买的泰和乌鸡给你补身体,听说这个补气血最好,趁热喝!”温热的鸡汤,温润的眼神,婆婆的爱如同暖阳洒在心间,那份爱温暖而深沉。
二十一个春秋,我跟老公有了自己的小家。我与老公不谋而合:公婆年龄大了,好不容易帮我带大三个孩子,让他们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吧,我们不要再给他们增添麻烦。但无论下班多晚,我必然要去婆婆家里报个到,风雨无阻。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婆婆家里。篱笆墙的院子很深,墙上爬满丝瓜豆角秧,牵牛花在风中摇曳。院子东西两侧是绿叶的黄瓜架,翠绿的生菜油麦菜。一个身着鸭蛋青色旗袍的女子从屋里款款走来,一头乌黑的麻花大辫子及腰,走起路来有南方女子的玲珑妖娆,谈吐之间有北方女子的大方温柔,眉宇间温婉如水,娴静如莲花。屋子里简朴至极,干净整洁,没有多余的杂物。最显眼的是厨房高高的灶台,锃亮的厨具,勺子铲子筷子,锅碗瓢盆待命一般整齐排列着,听说这是婆婆创业的武器,我看着倒觉得像博物馆里的乐器神秘地躺在那,等待奏乐大师拨动它们的琴弦。婆婆是方圆十里有名的厨师,她学习厨艺非常刻苦,别人用两年学会的厨艺,她仅用了半年,随后便开了饭店。她说客人便是她的师父,她用笔记本认真记录每个顾客的意见与需求,口味与爱好。买来菜谱对比研究营养搭配,色彩调配,口感口味。午夜,人们睡得正酣时,厨房的灯还亮着,婆婆还在那练刀功,练火候,切伤烫伤是常有的事。最严重的一次,热油溅到她的手背上,落下铜钱大的疤痕。一点点尝试,一遍遍实验,不厌其烦,不怕辛苦,才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知道婆婆这些故事后,我想未来有口福了。
那年,我未来的婆婆才四十岁,我听说她从十年前开饭店到如今,已经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名不虚传,那天婆婆大显身手,她的招牌菜麻婆豆腐闻名故里。豆腐是公公亲自做的卤水豆腐,选品安徽淮南的大豆,井水洗豆泡豆,春夏秋冬泡豆各有时长。石磨研浆,煤火硬火软火交替煮浆,卤水点豆腐软硬适中,鲜嫩可口。婆婆颠勺配上佐料,便成为人们赞不绝口的麻婆豆腐。婆婆自制泡菜酸辣黄瓜条盛上一小碟,食材是公公在自家院里种的纯绿色绿芽黄瓜。再配上红皮大蒜,川西二荆条辣椒。咬一口,嘎嘣脆,多汁多味,辣而不过,酸甜适中,解腻解馋。以后很多年的时令时节,酸辣黄瓜条,酸辣小白菜,酸辣扁豆角,酸辣茄子块,酸辣土豆丝,酸辣萝卜干,是我们家餐桌必不可少的小菜。村里但逢婚丧嫁娶、满月酒、上梁宴都会请婆婆过去帮忙掌厨,她从不收取任何报酬,人们对婆婆赞叹不已,称她为“厨神”。“厨神”的封号让她整日笑呵呵的,她走进千家万户,她竭尽全力,她激情四射,她绽放美丽的生命。
一年后我与老公走进婚姻殿堂。现在回想起来,有婆婆一大半功劳。婆婆有事无事便邀我去家里品尝美味佳肴,我成为她忠实的粉丝,川菜有回锅肉、口水鸡、东坡肘子、樟茶鸭、宫保鸡丁、夫妻肺片、鱼香肉丝……河北菜有白玉鸡肺、锅包肘子、烩南北……婆婆把川菜河北菜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我说出来,婆婆就能做出来,她乐此不疲,我则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从此我无辣不欢。美中不足的是,婆婆是四川人喜欢吃米饭,我和老公喜欢吃馒头,而婆婆不会蒸馒头。她蒸的馒头不是碱大了,就是碱小了,要么黄的要么酸的,幸好我从小跟母亲学会蒸馒头,一锅白白胖胖的大馒头出锅时,全家总会投来赞许的目光,婆婆也会竖着大拇指连称:“完美!”一年时间我从90斤飙升到110斤,这是婆婆的功劳,也是她的计谋。我多次从她的眼神中看出:这么瘦弱的身体,我一定要给她养胖喽!不管呢,用母亲的话说:“你最有福气,想吃什么婆婆做什么,你最有口福,都尝遍天下无敌手了。”这些年,婆婆变着花样更新着我们的伙食,让每一位家庭成员吃得鲜美可口。婆婆成了我们家庭的大后方,让我和老公安心干工作。
随着孙女孙子的到来,“厨神”也退居二线了,一大家子红白喜事,婆婆还能应付一番,渐渐地她力不从心,饭店也转让了出去。她把所有精力转移到三个孩子身上,此时含饴弄孙,天伦之乐才是她的人生乐趣。这就是天下父母,为了孩子总会牺牲自己,老人啊何尝想过自己。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婆婆帮我带大三个孩子,从不言累。
三年前八月的一天,婆婆突然对我说,她的左眼一直有红血丝,滴了几天眼药也没见好。扒开她的眼睛,整个眼球像红血珠子。我顿感事情不妙。半年里,我与老公带她寻遍所有名医,经历几次手术,也没能保住她的左眼。我深深地自责,没有照顾好婆婆,这么多年她积劳成疾,高血压引起了视网膜脱落阻塞。半年里,婆婆熬白了头发。每当看到婆婆那无助的,可怜的眼神,我的心滴血般的痛。从此我再也没有在她面前说过一声大话,我再也没有在她面前跟老公拌嘴,我再也没有在她面前大声吼过孩子们。一切是那么无力与苍白,生活还得继续。
蓦然发现,婆婆老了,身影不再挺拔,步调不再轻盈,她的笑容里藏着忧伤,那一只混沌的左眼历经多少沧桑,她的躲闪、她的迷茫、她的无奈,令我落下泪来。
曾经那个妖娆玲珑的南方女子,依然在院子里忙碌着,养鸡养鸭,种花种菜,忙活我们的一日三餐,希望还在。
不知道何时起,婆婆开始教大女儿绣花,那是婆婆闲暇时光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她要把她的手艺传承给我大女儿。她把最拿手的本领——做菜则要教给我二女儿。她又买来书籍,让孩子们学习。她说老大心思细腻,很喜欢绣东西,在奶奶旗袍上绣的荷花,活灵活现;老二胆大敢动手,炒菜颇有大厨风范。我最小的儿子也深受他祖母的影响——知道讲诚信有担当,要有韧劲儿能吃苦。在学校经常帮助同学,回到家里也帮助做家务。这些年我一直忙于工作,没想到识字不多的婆婆帮我培养出三个优秀的儿女。老大师范本科,老二读高二,老三读私立学校,成绩都一直名列前茅。不光如此,婆婆在我的工作中也给予不少宝贵意见,让我先做人,后谋事。事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婆婆的出谋划策。成长让我自信又阳光,空闲了我也陪婆婆喝上一杯小酒,畅聊到半夜。我暗暗敬佩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四川女人,她用自己的行为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也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
去年九月,公爹患了很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他时而糊涂,时而清醒,吃喝拉撒不能自理。安静时,他能睡一天一宿,精神头来了整宿不睡觉,半夜里一会打扫卫生,一会洗衣服,我们怎么劝说也不听。他整日嘟囔一句话“帮你妈妈干活呢”。唯独婆婆喊停他才能安静,婆婆让他干嘛他就干嘛,每次都说一句:“行嘞!行,老太婆,听你的。”公爹每天寸步不离地跟在婆婆身后,蹒跚着步履,笑得那么开心,像个调皮的孩子。
婆婆多年的一个梦想至今未曾实现,她说等我空闲了,带我与孩子们去四川绵阳她的老家看看,去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李白故里,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阆中古城、安岳石刻、昭化古城,都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婆婆也总是念起老家,念起这些名胜古迹,那里有她的足迹,她愿意让她的子孙后代去领略下大自然的风景,增长下见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婆婆搀扶着公爹蹒跚在夕阳下,高高的围墙下,掠过二十年不变的黄瓜架,豆角秧,参天的银杏树,永不凋零的绿叶红花。饭菜香依旧飘满小院,这是家的味道。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