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厂牛万屯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将闲置空地改造成“共享菜园”、引进第三方机构将闲置房屋宅基地打造成具有乡土风情的民宿小院;当安次区祖各庄村闲置土地,变身网红打卡地,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这些发生在廊坊大地上的变化,正生动展现着农村闲置资源的华丽“蝶变”,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盘活闲置资源,首先意在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过去,不少乡村的老屋、闲地要么任其荒废,要么低价流转,农民收益微薄。如今,通过租赁、合作等模式,这些“不起眼”的资源成了增收利器。这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让农民从乡村发展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受益者,真正实现了“守家待地赚钱”的愿景。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城乡要素流动的通道。城市的资本、技术、创意顺着闲置资源开发的脉络流向乡村,而乡村的生态风光、民俗文化则通过民宿、农家乐等载体走进城市视野。城里人的周末成了乡村的“消费日”,乡村的土特产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这种双向奔赴让城乡不再割裂,而成为共生共荣的整体。
不过,闲置资源盘活不是简单的“翻新改造”,必须踩准本地的“节拍”。“一刀切”的复制粘贴不仅浪费资源,更会让农民空欢喜一场。牛万屯村和祖各庄村根据自身实际,走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成功的范例恰恰说明,盘活资源不能照抄照搬,必须像这两个村一样,盯着市场需求、贴着本地特色,让每一份闲置资源都找到最合适的“用武之地”。
同时,政策的“尺子”也要量准。产权不清容易引发纠纷,利益分配不均会寒了农民的心,盲目开发还可能破坏生态。这就需要明确产权归属,让农民对自家资源“心里有数”;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收益大头留给农民;划出生态红线,农房改造不能拆了乡愁,土地开发不能坏了良田。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富了老板、亏了老乡”“赚了快钱、毁了长远”的悲剧。
从“荒”到“兴”,从“旧”到“新”,这些变化,是农村闲置资源“蝶变”的真实写照,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闲置资源是乡村的“家底”,盘活它,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生态账。让每一栋老屋都有故事,每一寸土地都能生金,每一位农民都能受益,才能让乡村在资源“唤醒”中焕发持久活力,在资源盘活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