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毛边书越来越受到藏书爱好者的重视,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藏品。
在图书的家族中,毛边书堪称书中的另类。所谓“毛边本”,就是印刷的书装订后不切光,“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页与页相连,看书时,需要用裁纸刀裁开来看”。另外,毛边书一般在书的“天”“地”及四周要多留空白。毛边书的优点是:读书需要静下心来,裁一页看一页,也不失为静心之一法;天长日久,书会污损,书边污损尤甚;倘是毛边,裁去其“毛”仍然不损内容,且容光焕发。
从美学的角度来讲,毛边书表现的是一种朴素、落落大方之美。但对于不熟练技法的人,很容易裁破裁残,反而弄坏书本。从美学的角度来讲,书经由手工裁开,翻口由原来未裁时的光边变为毛边,质感发生了变化,毛边书表现的是一种朴素的、原始的、落落大方又参差、错综的残缺之美,是阔大、粗犷和浑厚之美。唐弢先生曾经说:“我觉得看蓬头的艺术家总比看油头的小白脸来得舒服。朴素,自然,像天真未凿的少年,憨厚中带些稚气,有点本色的美。至于参差不齐的毛边,望去如一堆乌云,青丝覆顶,黑发满头,正巧代表着一个人的青春。”的确,毛边书是一种不事切割的审美情致……那是淡淡妆,天然美,兼备读与藏的双重价值,于精美里剔除了诸多浮躁。
说起毛边书,有几个人物不得不提,一是鲁迅先生。1909年,鲁迅在日本留学,和周作人共同翻译了《域外小说集》,是中国的第一部毛边书。还有一个人物就是沈文冲先生。沈文冲笔名孟阳、梦羊。现为江苏电视台驻南通办事处主任兼记者站站长。
他沈文冲业余喜好读书、淘书、著书,曾被评为南通市和江苏省“新华书缘杯”十大藏书家。他的《中国毛边书史话》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考察与叙述毛边书这一版本形态的开山之作,自然,也制作成了毛边书的样式。沈文冲先生专注于毛边书文化的研究,十年寒窗,终于取得丰硕的成果,除出版几本有关毛边书的专著外,还多次被省内外高校、出版社、文化书院及社会文化团体,邀请作《毛边书的魅力》专题讲座,被资深文艺评论家陈辽先生评为“中国毛边书研究第一人”。
“书籍装订好了不切边。”鲁迅先生的这9个字的描述堪称对“毛边书”最本质的定义。毛边书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产物,一直是新文学书刊收藏家的至爱。究其原因,沈文冲认为,一是因为毛边书本身的装帧形式,二在于鲁迅本人知名度的影响。
从当年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编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有意做成不切边的毛边本,在读书界引起轰动。一时间,许多著名作家如郁达夫、胡也频、郭沫若、张资平、林语堂、邵洵美、巴金、章衣萍等人均加入到“毛边党”行列,他们先后将自己的作品做成毛边本,分赠朋友和喜爱此版本的同道中人。当时的一些私人出版社如北新、光华、开明书店,看准这一风尚,将创办的杂志和书籍有意做些毛边本,不想真是畅销。从此,毛边本蔚然成风。
很有意思的是,喜爱毛边书的一族被泛称为“毛边党”。在欧洲中世纪,毛边书流行于贵族阶层中。读这种书,需手持小刀,边裁边读,契合了有闲阶级的沙龙文化。沈文冲觉得,边裁边看,被后面一页的未知感引着走,也是毛边书的魅力之一。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毛边书阅读不方便的特性愈发显现,一百多年来,毛边书的出版经历了由高潮迭起至逐渐衰落。今天,如果书店出售不切边的毛边本书籍,有可能会被读者误认为不合格的半成品而弃之不顾。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毛边本却成为当时文化景观中一个突出的亮点。试想,夏夜里或者夕阳下,坐在窗前品一壶香茶,然后独自慢慢欣赏一本毛边本,那是多么特殊的美呀!一个人从容地读一本毛边本,那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怡然的读书境界。
当今这个时代,电子阅读已经越来越流行,阅读的介质也不再仅仅是电脑、手机、电子书等等,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但是,电子阅读和传统的纸质阅读性质不同,它无法带来纸质阅读的乐趣、沉静和思考,更体会不到读一本毛边书的温馨和愉悦。
毛边书的魅力到底何在?可能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当年,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臧克家等诸多文化大家的作品都曾以毛边书的形式面世。作为一种文化情趣,它反映着五四式文人精神生活的悠悠和余裕,更以其与文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现代文学在传播学意义上多了可资研读的美学要素。
时下,毛边书成为艺术品收藏尤其是图书收藏的新宠,且价格连年持续看涨,不断飙升,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还是应了“物以稀为贵”那句老话。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年来,无论是民国的旧毛边书,还是当今的新毛边本,由于其别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当今“毛边党”的热爱与追捧,以至于一书难求。尽管喜爱毛边书的人越来越多,但印数上万的图书只有上百本,因此多在作者及圈内人中间流行。毛边书能否摆到书店的货架上,这是一个值得出书者和卖书者关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