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无中生有”髹出“漆”彩人生

日期:07-28
字号:
版面:第A03版:第三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张秀丰说,做漆如做人,磨的是棱角,磨的是性子。从事传统手艺的他,谈到作品很较真:8个杯碟,任意两个相扣,要像“河蚌”般严丝合缝,用手工作出机加工的精度,一套杯碟要做150多天。

对生活,他很随性,卧室兼办公室堆满了图纸、材料、书籍。不过连火车票都不会网购的他,却拿下了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大智移云信息技术两本省级高级人才技能证书。

他用现代科技3D打印制胎,实现了从一胎一脱的脱胎模式到阳模一胎多脱的技术迭代创新。

他说,作为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脱胎髹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未来可“漆”,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的责任。

本报记者 张欢 河北工人报记者 郭成 文/图

做人如漆 脱胎化羽

器物之美如人生,有时厚重才显贵重,有时脱胎化羽方成蝶。

张秀丰用20多年光阴摸索与研究,在传承髹漆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斑漆、犀皮漆、素髹、金漆彩绘、金漆镶嵌等多种技艺融为一体,让脱胎漆器艺术维度在技术性、实用性、表现力等多个方面提到了境的层次。

他传承了脱胎髹漆技艺,这门技艺也让他“脱胎化羽”,成为行业匠人。

1975年,张秀丰出生在廊坊赵庄村一个木制漆艺世家。在那个年代,让孩子考学找份稳定工作是大多农村家庭的愿望。

1995年大学毕业后,张秀丰进入廊坊一家服装加工厂。

“干了一年零十个月,坚持不下去了。活轻松,可钱也少。我一个月工资60块,私企一个大专生月薪高的能到300块。”张秀丰说,“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回家跟父亲学脱胎髹漆手艺。”

脱胎漆器号称“百工一器”,一百道工序,才能做一件器物。漆器的主要原料为生漆,取自漆树,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走一百里地,割一千刀,才能采集一斤漆。用大漆作涂料,耐潮、耐高温、耐腐蚀,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张秀丰说,制作一件脱胎漆器,首先要用泥、石膏、泡沫等做成器物的原胎体。

再用棉麻绢缎等材料合理裁切成布片,根据不同材料的经纬线,交错叠压,用大漆裹在胎体上。漆完布,用砖瓦灰和适量大漆搅拌均匀,刮到胎体上,再打磨、抹灰,重复多次至灰胎稳定且牢固。布胎定型后,敲掉石膏胎,也就是脱胎。

脱胎后就是髹涂工序。髹涂一遍,荫干一次,打磨胎体至2000目,仅漆胎就需要髹涂多遍。

髹漆后进入荫房荫干时,对温度、湿度要求极高:湿度大了就潲了,红漆变成灰褐色;温度高了就闷了,表面漆层结膜,内里不易干燥。

髹漆打磨后,再根据制作工艺要求,对漆胎进行晕金、平金开彩、犀皮漆等工艺加工。

“一件脱胎漆器的漆胎多者要髹涂30多遍,历时5年才能完成一件精品。我做的一套8个涡角方碟,任意两个扣在一起,要像‘河蚌’般严丝合缝,用手工作出机加工的精度,一套杯碟要做150多天。做漆如做人,磨的是棱角,磨的是性子。”张秀丰说,“脱胎漆器是一门技艺,做胎是技,髹饰是艺,两者都得会。”

无中生有 漆成妙品

脱胎漆器,有人称为“无中生有”的艺术品。

张秀丰制作的脱胎漆器具有典型的中华风格。“我的作品,都要查找出处。从《中国文物大典》《中国古代漆器巡礼》《髹饰录》《中国陶瓷》《中国古代瓦当》《中国古代兵器》《中国古代金银器》等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中查找来源、整理资料、绘制样稿、制作胎体、髹涂漆胎、制定工艺、制作作品。”张秀丰说。

他的脱胎平金开彩漆器天球瓶,就是仿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乾隆粉彩桃纹天球瓶,利用传统脱胎工艺,经100多道工序,历时5年多时间做出的妙品。

“天球瓶上的图案,桃象征富足,桃树枝繁叶茂,象征着国家繁荣昌盛。仿制创作的过程,代表了一个工匠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蓬勃发展前景的向往。作品不是商品,要有人文精神内涵。”张秀丰说,“这件作品胎体采用朱漆素髹工艺。素髹又称无文漆器,朴质无纹,仅以单色漆为饰。”

瓶上桃树树干粗壮,采用晕金工艺。利用金粉颗粒表现桃树的枝干纹理,在温度最适宜的季节,用黑漆、朱漆调制绛色绘制树干。

9个桃子圆润饱满,采用平金开彩工艺:先用朱漆绘制桃形,漆液流平后荫干。“但不能等到漆液完全荫干,就要贴上金箔。完全荫干了,金箔贴不住;荫干程度不到,金箔变色。这个火候全靠自己把握,早十分钟,金箔贴完会有褶皱;晚十分钟,金箔贴不牢固。”张秀丰说,“桃树干所用的金粉颗粒,荫干火候的把握也是如此。”

桃树叶子,采用一种特殊的昆虫翅膀制成的粉末为上色原料,从不同角度看,会呈现不同色彩。每一片都要表现出桃叶的阴阳面和叶脉纹理,一片两厘米长的树叶,需要画三四次。“一棵桃树有多少叶子?片片重复三四遍,这个工程回想起来,也头疼。”张秀丰说。

瓶上的图案,绘制完成需要4个月。充分荫干后,再次揩清,用丝绵蘸着生漆涂抹。“如果未荫干,会掉金粉、掉金箔,得重新髹补。”张秀丰说,“用丝绵怎么擦都不掉色才算合格。”

这个天球瓶,张秀丰做了5年才完成:4层布的胎体,厚4毫米,高50.05厘米;瓶体圆形直径36.3至36.4厘米,误差在1毫米以内;整体圆润饱满,重约2公斤,同体积的陶瓷材质得7.5公斤左右。

经过几十年时光的沉淀,张秀丰制作的漆器质地坚实致密,精光内涵,高雅古朴。

守正创新 漆艺迭代

2013年,看到一则关于3D打印技术的新闻报道后,张秀丰上心了。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3D打印技术是不是可以用来制作脱胎漆器的胎体?”

“传统胎体用石膏等材料制作,成品的好坏,胎体的精细度至关重要。不仅费时,而且属于一次性用品,做完就得敲掉。我就琢磨着能不能想个办法,做出可重复使用的胎体。”张秀丰说。

为学习3D打印技术,连12306软件都没弄明白、回回让孩子帮忙买火车票的张秀丰,2015年学习掌握了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并获得省级高级人才技能证书;2017年学习掌握了大智移云信息技术,获得省级高级人才技能证书。

如今,他的手机上下载了十多个AI智能软件,用于辅助制作脱胎漆器。经过四处奔波考察,张秀丰从台州买了4台热熔线材3D打印桌面级设备,用来研究制作胎体。“最初是采用玉米淀粉,经过热缩挤压打印材料。”张秀丰说。

设备有了,胎体怎么弄?这是个没有参考说明的课题,只能摸索着干,这一干就是5年。

“现在成功了,我们的设备也更新为进口的激光3D打印设备。”张秀丰笑着说。

张秀丰这项3D打印胎体创新,也用到了传统的木工手艺——榫卯结构。“根据设计的器型,将胎体分解成多个零件,3D打印出来后,组装成型。脱胎时只需解开榫卯结构,将零件从漆器中取出来就行,脱胎工序能节约30%的时间。依托电脑编程,3D打印胎体尺寸可以精确到毫米级。”张秀丰说。

2023年,这项名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模具”的3D打印胎体创新,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根据文献资料、博物馆图片介绍,得到物品的数据,再通过三维软件进行创新设计。设计出图之后进行数据微调,使作品符合新时代审美标准,3D打印制胎。”

正是有了这项技术,张秀丰开始尝试制作异型器型脱胎漆器。他仿制上海博物馆青铜猪卣器制作的脱胎漆器,便是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

“上海博物馆这件猪卣青铜器高14.1厘米,口径9.1厘米,由两个相背的猪首合为丰满的器身。腹部满饰精美的云纹,并由流畅的羽状纹勾勒,这种纹饰结构在青铜器装饰上常见,但在脱胎漆器传统手工制模上是盲点。”张秀丰说,“一个指甲盖大的云纹,3圈火柴粗细的凹凸纹路,要用石膏做胎,基本不可能。通过3D软件建模,打印出表面复杂的青铜纹理,经过糊布、刮灰、髹涂等多道工序,后期再用牙签涂上磨砂膏,一点点打磨胎体凹凸纹路,做出青铜器的纹理质感。”

通过多年努力,张秀丰让脱胎技术实现了从一胎一脱(经过修模、磨胎、割胎、粘胎等工序的脱胎模式)到阳模一胎多脱的迭代创新。

薪火传承 未来可“漆”

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发展到目前形成了15种不同工艺类型的漆器,每一种都精美绝伦。

脱胎漆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张秀丰成立培训部门,将脱胎漆器技艺传授给徒弟,既解决了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又确保这项技艺后继有人。

“开始时很难招募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技艺传授和实践也需要时间,少则8个月,多则一年,才能开始独立制作脱胎漆器,真正能够创造效益至少两到三年。即便是愿意花精力培养,也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张秀丰说,“为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漆器作品,我们把增材制造技术与传统漆器工艺相结合,将原汁原味的手工艺完整地呈现给世人,迈出了传播大漆文化、传承脱胎髹漆技艺的第一步。”

张田雨是张秀丰的徒弟,2019年大学毕业后跟随张秀丰学习脱胎漆器,主攻平金开彩这一工艺。

今年5月,张田雨获得河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铜牌,这对张秀丰来说,也算是迈出了薪火相传的“第二步”。

截至目前,张秀丰的徒弟中已有100多人掌握了部分脱胎髹漆技艺,很多人开设了工作室。

“作为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脱胎髹漆技艺传承下去,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责任。”张秀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