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我国首部全面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的国家级行政法规——《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这部关乎亿万人安居的法规将于2025年9月15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法治化、规范化进入全新阶段。
浙江日报:租得安,住得稳
租房市场乱象丛生,既源于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也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密切相关。此次《条例》出台,聚焦租房市场痛点难点,给行业乱象量身定制“紧箍咒”,同时在平衡租赁双方利益的基础上,适度倾斜保护承租人合法权益,彰显浓厚民生关怀,为租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制度保障。
严守安全底线,保障“住得好、住得安”。比如针对“串串房”等问题,《条例》强化住房出租室内装饰装修要求,明确不得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针对“非居改租”“隔断房”等问题,强调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立法已亮明态度,无论如何,安全底线不能破。
升级租客权益,守护“住得稳、住得放心”。比如针对押金难退问题,《条例》规定住房租赁合同应当明确约定押金的数额、返还时间以及扣减押金的情形等事项,出租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扣减押金,有利于从源头减少退租纠纷。又如未经租客同意,房东不得擅自进入租赁住房等,提升了租客的安全感,为租赁关系注入更多稳定与尊重。
保障租户合法权益,立法只是第一步。让更多“漂泊者”能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还需要在政策保障、城市管理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期待在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实施和各方努力下,租房之路不再“步步踩坑”,临时居所也能温暖舒适。
湖南日报:让租房生活更美好
《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住房租金监测机制,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内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住房的租金水平信息”,这无疑是一大亮点。住房租金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提升交易的公平性,也便于政府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稳定市场价格。
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眼下,部分租赁房屋设施老旧、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其中“隔断房”“甲醛房”等现象尤为突出。《条例》要求用于出租的住房应当符合建筑、消防、燃气、室内装饰装修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且明确规定租住人数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积应符合相关标准、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这些可从源头上保障承租人获得安全、健康、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条例》明确设立“转租资金监管账户”制度,将有效保护承租人预付款安全,也为金融机构介入租赁市场提供了信任基础和监管接口。
《条例》亮点多多,既有利于遏制市场乱象,也有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当租客与业主都能获得愉悦的承租、出租体验,当越来越多的人能从租房中获得在城市扎根的尊严,租房消费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租房生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北京晚报:《住房租赁条例》公布,让租房客少糟心、更安心
对很多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年群体来说,租房不再是短期过渡的权宜之计,而是居住的常态,是安家立业的基础。可不少租房客为了租个靠谱的房,不仅四处奔波,还得处处避雷。租房路上的绊脚石,绊倒了租房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各地一直在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推动市场健康发展。由于住房租赁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房东、中介往往凭借租赁信息不对称、租客维权难搞小动作。此次公布的《条例》进一步完善了住房租赁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租赁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比如,条例提出,出租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扣减押金;出租房不得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厨房、卫生间、阳台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提供住房租赁信息发布服务的网络平台经营者,应当核验住房租赁信息发布者的真实身份信息等。一条条回应住房租赁痛点难点的规定,为租房客筑起防护墙,让其少糟心、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