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县邢庄子村村民邢建华生前曾任吉林省开鲁县(今属内蒙古)三区区长,1946年牺牲于开鲁县太平庄。为了表彰和纪念这位年轻有为的区长,开鲁县人民政府把三区命名为建华区,1958年改为建华公社,现为建华镇。他的事迹被收录在《大城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是新中国少有的以英烈名字命名地名的著名烈士,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抗日战争爆发后,邢建华在学校里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工作,团结小伙伴站岗、放哨,13岁被选为村儿童团团长。他经常深入敌占区侦察敌情,给抗日部队提供情报。1943年初,他参加地方抗日工作,同年7月,因工作成绩突出加入党组织,担任大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财政助理员兼区机关党支部委员。
一次,邢建华在大城县崔庄子村开展工作。广安据点一个班的伪军在演马一带的村庄强征五六十辆大车,押往大城据点,准备给鬼子下乡“扫荡”抢粮用。邢建华见通知其他同志来不及了,便只身埋伏在赵固献村口。等伪军押着大车到了村口时,他大喝一声:“不许动!你们被八路军包围了,赶快举手投降!”吓得敌人晕头转向,连枪也不要了,撒腿就跑,邢建华乘机朝敌人背影开枪,更吓得伪军连滚带爬逃走了。
在刘固献村地道战中,他沉着地指挥民兵打击敌人,保卫了村庄。任庄子村是全区最不好开展工作的村子,党组织多次派人进去工作,由于阶级斗争复杂,都未建立起抗日组织。邢建华主动到这个村开展抗日工作。他不怕困难,勇担风险,不厌其烦地找贫苦的乡亲们了解情况,调查清了村里的阶级斗争真相,把欺压群众、勾结汉奸、破坏抗日的两个人抓捕了起来,依法枪决,打击了阶级敌人的嚣张气焰,广泛调动了贫苦人民的抗日热情。随后,村子里参加抗日的人越来越多,建起了抗日政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号召内地老革命根据地干部奔赴东北开辟工作。邢建华安排好妻子、女儿和妹妹,告别了家乡父老,与冀中区的27名干部一起,毅然踏上了奔赴东北的征途,在辽宁省阜新出任北镇县县委秘书。后接到上级指示,邢建华随地委机关和部队机关转移到通辽,被分配到开鲁县。在中共开鲁县委领导下,他勇挑重担,冒死深入城区和附近村庄搞宣传、作演讲,凭着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很快就得到了所在区干部群众的信任,担任三区区长,他积极领导三区人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和土改运动。
1946年1月,国民党进攻东北解放区,当时,邢建华腹部生疮,行动困难,领导要他坐车,他却让给身体虚弱的同志,坚持同战士们一起徒步行军。邢建华的做法在新战士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坚定了大家革命必胜的信念。同年3月,他随军撤到哲里木盟(现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在开鲁县三区任财粮助理,不久担任区长,因年纪不足20岁,被人们称为“小区长”。这个“小区长”积极领导当地人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和土改运动,为建设革命根据地作出贡献。
1946年8月,他在与土匪的一场战斗中脚部负伤,被送到后方爱根庙医院疗养。伤势稍有好转,他再三要求回去工作。在他返回开鲁途经太平庄时,因反动地主告密遭到敌人伏击。邢建华用拐杖同敌人奋力搏斗,终因敌众我寡,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0岁。
(本报记者 张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