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关于文化对于城市的作用,他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廊坊开展“文化润廊”行动,以文化引领思想,用文化浸润民心,让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践行。
“文化润廊”行动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文化润廊”行动是廊坊在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雄安新区建设和河北省文化发展全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协同,更是文化领域的融合与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推动三地文化资源共享,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共同体。廊坊市是京津冀核心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肩负着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其次,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正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其“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为廊坊提供了辐射效应。雄安新区对高端文化服务、数字文化产业的需求,与廊坊现有文化资源形成互补,催生了廊坊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打造文化支点的内在动力。最后,河北省“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目标的确立,赋予文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廊坊主动承接省级战略部署,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全面建设文化强市”,并瞄准“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闲度假首选目的地”和“建设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先行区”,将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文化润廊”行动正是廊坊落实国家、省级战略、激活本土文化资源的创新实践。
“文化润廊”行动的核心在于“润”,包括四大任务。一是以文润“根”。“根”即廊坊的本土文化,包括历史文脉、地域特色文化、非遗传承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廊坊文化IP,并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文化符号,用文化浸润城市空间,增强文化归属感,避免“千城一面”。二是以文润“魂”。包括价值观引领、文明风尚培育、文化自信建构等。廊坊的红色文化资源、文明创建活动、文化艺术节、“书香廊坊”品牌等,可以凝聚城市精神内核,培育积极向上的城市气质,展示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个性。三是以文润“业”。“业”指文化产业,即通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激活文化生产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通过“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融合模式,激活传统资源价值,是推动廊坊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构筑廊坊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支撑。四是以文润“民”。“民”指文化成果全民共享,即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文化供给,满足群众的多样化精神需求,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文化强市之“强”,最终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公共文化设施便民化、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能为廊坊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精神文化享受,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推进“文化润廊”行动的
文化资源禀赋和实践基础
廊坊实施“文化润廊”行动,源于其丰厚的文化“家底”与扎实的实践根基。
多元交融的历史文化
廊坊地处燕赵、京畿、中原、边关文化交汇之处,形成了多元文化一体的格局。燕赵文化慷慨任侠、古朴厚重;京畿文化尽显威严庄重;中原文化以农耕为基,重礼崇德;边关文化因军事交融而产生,极具融合包容特色。对于如此悠久多元的历史文化,廊坊秉持保护、传承与利用并重的理念,深挖博物馆资源,扎实推进文物普查工作,健全全市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绽放时代光芒。
多维赋能的非遗矩阵
廊坊非遗资源丰富,类型多元,涵盖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表演艺术、民俗文化等多领域,国家级非遗数量居全省第二。近年来,廊坊创新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与乡村、体育、产业、旅游、扶贫、艺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京东景泰蓝”“大城红木家具”“永清核雕”“广阳漆器”“霸州泥塑”等非遗项目,通过成功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得到了迅速发展。
赓续传承的红色文化
廊坊的红色文化根植于革命实践。大厂回民支队、文安“第一特支”等红色故事以及陈然、魏大光、胡春航、黄诚等革命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廊坊烈士陵园、林峰烈士纪念馆、三河革命老区栲山小学、胜芳保卫战遗址等一大批红色场馆和旧址遗迹分布在市域范围。廊坊秉持动态传承理念,依托“初心馆”“红色书屋”“红色长廊”等基层文化阵地,将一批红色故事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资源与文旅产品,活化传承了革命精神。
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近年来,廊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成绩斐然。全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相继承办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国际性、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打造了“廊坊非遗购物节”等一大批文化活动品牌,开展了“文化进万家”等群众文化活动一万余场次。同时,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相关产业上档升级,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宣传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多业态拉动消费、多要素深度融合促动的新格局。永清燕南春酒文化博览园成功升为4A级景区;香河运河第一城、文安鲁能生态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推进“文化润廊”行动的创新路径
廊坊要以“京津走廊”区位优势与千年文脉为基底,紧扣以文“润根、润魂、润业、润民”主线,实施四大创新行动,着力构建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交融的文化强市新格局。
文化资源整合行动
文化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为目标的“化学重构”。一是强化认知整合,树立“全域皆文化”理念,将廊坊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构建贯穿古今的历史文化认同。二是聚焦目标整合,锚定“非遗活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运河文脉复兴”等目标,编制“廊坊文化图谱”,打造“一县一品”“一县多品”文化地标矩阵。三是深化要素整合,通过组建“行动专班”“政策包”“专项基金”“专业化人才库”等,形成政策、法规、人才、资金等协同发力的保障体系,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文化产业升级行动
以融合思维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经济转化,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一方面,秉持“文化+”“+文化”双向赋能理念,推动文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文化+现代农业”的田园综合体,培育“工业遗产+文创”的新型工业园区,构建“文化体验+商业消费”的沉浸式服务业态。另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依托数字技术培育虚拟展览、数字非遗等新兴业态,搭建文化产业大数据平台,推动产业结构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同时,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开发运河文化游、非遗体验游、红色研学游等精品线路,让文化遗产在旅游场景中实现“活态传承”。
文化惠民提质行动
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构建普惠共享的文化服务生态。一是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文化需求画像”,针对不同群体定制“非遗手作课堂”“评剧名家讲堂”“红色故事汇”等精准化服务菜单。二是创新文化空间供给,构建“15分钟文化圈”,比如在社区嵌入微型博物馆、非遗工坊,在商业综合体打造“沉浸式文化驿站”,让文化触手可及。三是上线“廊坊文化云”数字化平台,集成场馆预约、活动直播、非遗教学等功能,实现“一键式”文化服务。通过“市民文化日”“百姓非遗大赛”等全民参与机制,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形成“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
文化传播跃升行动
立足“京津走廊”区位优势,打造多层次文化传播体系。一是深挖廊坊文化内核,设计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审美的城市IP,如以运河文化、剪纸艺术为元素的视觉标识系统。二是深化京津冀文化协同,联合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推出“通武廊”文化嘉年华、非遗联展等品牌活动,融入首都文化圈。三是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利用抖音、视频号、B站等平台制作系列微纪录片,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现文化魅力。四是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推动景泰蓝等非遗产品海外巡展,让廊坊文化从区域走向国际。
总之,“文化润廊”行动绝非一时之功,既需在守正创新中延续文脉根脉,又需在融合发展中激活产业动能,更需在共建共享中厚植文化自信,让文化浸润成为廊坊高质量发展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