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8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绿色拆解 变废为宝

日期:07-22
字号:
版面:第A02版:第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第一版)短短一分钟,原本缠绕紧密、难以手工分离的绞线,变成了纯净的再生钢和再生铝原料。

“该装置集成了撕碎、破碎、磁选、除尘等核心功能模块,处理速度是传统人工分拣的4倍以上,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确保了更高的分离纯度,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拆解先锋’。”京津冀区域电力再生资源中心生产负责人李国龙介绍。目前,该中心正持续加大投入,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和降噪改造,力求打造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拆解标杆生产线。

数智赋能 全链条织密绿色网络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移交,待拆解报废变压器21台,重量26.5吨,已入称重区。”近日,在京津冀区域电力再生资源中心监控室,监控员鲍军紧盯着“一系统两平台”中的视频监控大屏。

京津冀区域电力再生资源中心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一系统两平台”(视频监控系统、报废物资拆解管理平台、环境监测平台),实现了废旧物资全链条精细化管理。每台进入中心的废旧物资,在精准称重后均被赋予专属条形码标签,作为其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贯穿拆解作业始终。拆解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扫描标签,即时上传拆解材料种类、重量等关键数据至拆解管理平台,实现了信息的无缝对接与实时更新。值得一提的是,物资的原属单位可通过授权账号登录平台,远程监控所属废旧物资的拆解进度,并获取详尽的回收数据报告。

京津冀区域电力再生资源中心负责人刘海波说:“这种全流程、穿透式的追溯与监管,确保了回收利用过程的透明、规范与物资价值的完整性,为构建物资循环利用的信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数字化基础。”

数字化同样为守护绿色生态提供关键支撑。遍布厂区的传感器网络,作为环境监测平台的“智慧之眼”,实时捕捉并传输关键环境指标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即时展现在监控大屏上,还直接对接地方政府环保监管平台,实现了监管的透明化与数据资源的共享。一旦监测数据触及安全警戒线,系统将立即启动多级预警机制,确保人员快速响应、有效处置,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影响,织就一张坚实的“绿色防护网”。

创新循环 开启资源再生新篇章

并非所有材料都具有高回收价值,传统处置方式成本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面对这一难题,京津冀区域电力再生资源中心创新思路,积极拓展“城市矿产”协同网络。“我们与邻近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刘海波介绍,“针对木块、废纸、高硅瓷等低值或无价值的拆解残余物,经初步分拣打包后,将定向输送至焚烧厂,作为高热值辅助燃料,在严格的环保监管下实现焚烧发电。”此举不仅有效解决了中心的末端处置难题,更显著提升了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延伸了绿色循环经济的价值链。

拆解价值的提升和环保处置能力的增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6月,京津冀区域电力再生资源中心二期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后,该中心年拆解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预计可处理变压器7000台、钢芯铝绞线10000吨、电缆2000吨、电能表80万只,大大促进京津冀区域电力废旧物资的集中化、规模化、绿色化处理进程。

4月9日,我国首个面向电力物资循环利用的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在该中心挂牌成立。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以“降碳、减污、循环、增值”为宗旨,聚焦拆解设备与工艺研发、再生材料循环利用、碳核算与碳资产开发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探索电力再生资源利用新模式、新路径。实验室的建立不仅填补了我国电力循环经济领域专业实验室的空白,还将为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京津冀区域电力再生资源中心,既是废旧电力物资线性生命周期的终点,也是其循环再生新旅程的起点。随着二期智能化产能释放与实验室创新动能持续迸发,这条独具特色的“绿色拆解、变废为宝”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