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即使雄伟高耸如泰山,若是背对着,必然看不见;即使渺小细微如秋天鸟兽身上细毛的末梢,只要仔细观察,也能看得清楚。
无论是面对“太山之高”还是“秋毫之末”,只有真正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领悟,才能获得真知。不亲身实践,永远沉浸想象中,即便是再明显的真理,也可能被忽视。这句古语启示人们,对待事情要亲身去看、要有所行动、要去实践。古人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力行而后知之真”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与独特优势。我们党高度重视实践,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要求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形成良好的作风。在我们党百余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成果的一次次取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不断拓展,都是以调查研究为重要前提和依据。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作为一种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对于形成、巩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调查研究是有“贯穿”性质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新闻工作者正是依靠调查研究这个法宝,往现场走,往基层走,往新闻发生的源头走,才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新闻作品。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党的作风好坏,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好文风的基础是调查研究,只有走进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间,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问题,多次强调“短、实、新”,要求把文风作为作风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加以改进。转作风改文风,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实情,学习群众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贴近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