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夏日,我们走进香河钱旺中学(现为第十二中学),再次回到母校寻找四十年前学习生活的场景,回味感受那个让人激情四溢的年代。四十年前的秋天,钱旺中学的崔永生老师牵头成立了白天鹅文学社,成为这座乡村中学的文学火种。
说起钱旺中学的文学发展,就要从1985年秋天创办的白天鹅文学社说起。那时的钱旺中学,校舍是青砖灰瓦的平房,操场是踩一脚就扬起尘土的泥土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崔永生老师撸起袖子,带着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支起了白天鹅文学社的摊子,定期出版《白天鹅》文学小报。
这份小报成了孩子们晾晒心事的竹篱笆。春天,麦苗抽穗时,孩子们就趴在田埂边,把青涩的小诗一笔笔写在小本子上;秋收时节,油墨里混着玉米棒子香,孩子们举着小报,在金黄的玉米地里欢呼雀跃。崔永生老师的文字也浸润着泥土的芬芳,他会蹲在教室后墙,观察裂缝里钻出的野喇叭花,把它们的姿态一点点描摹进文字;会跟着课间休息的孩子们,悄悄记下他们在草垛旁偷吃烤红薯的馋相,那些句子总能让看报的师生们笑得前仰后合。他常拍拍孩子们的肩膀说:“咱庄稼人写文章,就得像侍弄菜园子,弯下腰,土里刨食才见真章。”在他的影响下,白天鹅文学社的同学们也纷纷拿起笔,用带着乡土气息的文字记录青春的足迹,编织文学的梦想。
1986年1月,县文教局和县文化馆联合创办了《蒲公英》文学小报,这无疑为白天鹅文学社的社员们增加了一个新的平台。两份文学小报交相辉映,在当年的香河掀起了一阵热潮。
1987年春天,鉴于白天鹅文学社迅速发展取得的成绩,西德青年文学杂志社主编霍斯特·屈内曼慕名来到钱旺中学,与白天鹅文学社部分社员就儿童文学创作进行深入交流,时任《儿童文学》杂志社主编王一地、副主编康文信以及河北文联、廊坊文联的有关领导等一起参加了那次文学交流座谈会。霍斯特·屈内曼对崔永生老师及其主办的白天鹅文学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竖起大拇指,赞叹崔老师的文学创作既有中国乡村的独特韵味,又蕴含着能与世界读者共鸣的情感力量。他说,白天鹅文学社孩子们的文字就像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中国乡村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
同行的老校长赵建民和崔永生老师回顾了当年座谈会的精彩内容。赵建民回忆道:“当时,整个学校都沉浸在兴奋与期待之中。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对于学校文学社以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崔永生老师则详细讲述了座谈会上的热烈讨论场景:“霍斯特·屈内曼先生分享了德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理念和经验,同学们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的差异与共通之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白天鹅文学社成立多年来,引领六十多名学生投入文学创作,为钱旺中学校园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许多学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的作品还在各类文学比赛中获奖,钱旺中学也因此成为《儿童文学》评刊点,这一荣誉的背后,是一众辅导老师的倾情付出。
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时代,而在钱旺中学,我们同样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文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师生们的精神世界。白天鹅文学社就像一个小小的文学摇篮,孕育着无数的文学梦想,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那些沾着泥巴的文字,那些带着方言的朗诵,那些在煤油灯下修改的稿件,构成了独属于钱旺中学的文学史诗。
如今,再次漫步在钱旺中学的校园里,看着操场上奔跑跳跃的孩子们以及教室里伏案学习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那群怀揣文学梦想的少年。虽然岁月已经改变了许多,但钱旺中学的文学精神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