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墨
廊坊是京畿文化的承载地之一,不仅传承着燕赵大地的历史基因,而且以不断的创新发展诠释着新时代的文化自觉。
●廊坊是京畿文化的根系与血脉
廊坊的文明史可追溯至几千年前,到了战国时期,这里成为燕赵文化交汇的地方。永清县地下绵延几百里的古战道,既是宋辽对峙时一项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又见证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明清时期,廊坊正式纳入京畿文化圈层,水系相连(永定河、北运河)、方言趋同(京腔与冀中官话交融)、民俗共生的京畿文化格局逐渐形成。
从燕赵故地到京津走廊,廊坊始终是京畿文化的重要滋养者。西晋时,范阳郡方城县(今固安县)人张华以《博物志》广纳天下奇闻,其博学成为京畿文人的底色;元代开国功臣史天泽(今永清县人),为一些文人创作元杂剧提供了安定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为元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今,屈家营古乐让数百年前的遗音历久弥新,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轮番上演着当代艺术。廊坊这座城市的文脉,正如永定河之水滋养两岸,一直润物细无声地润泽着京畿大地的精神沃土。
●廊坊在协同发展中的创新实践
交通网络的构建
曾经的廊坊交通脉络简单,人们去京津需要辗转周折。如今的廊坊,以“产城融合”理念重构城市空间,相继建成津保铁路、京雄城际铁路、京唐城际铁路、津兴城际铁路、怀兴城际铁路相关路段,形成“四纵六横”铁路交通主干路网格局;相继建成京台高速、密涿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相关路段,形成“六纵七横”的高速公路网布局;开通6条主线32条支线到北京市区的定制快巴,8条到天津市宝坻区、蓟州区、武清区的跨省公交,对廊坊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有效衔接京津雄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文旅融合的创新范式
在文旅融合方面,大力宣传推广“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组织开展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河北站暨“616”欢购季、廊坊“十佳文旅品牌”展示等活动,打造“廊洽时光”等品牌,火爆的消费场景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的热情参与,还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构筑了“近悦远来”的文旅消费新生态。
文化认同的当代建构
廊坊师范学院非遗博物馆汇聚了我市国家级、省级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130多件,涵盖了景泰蓝、花丝镶嵌等“燕京八绝”精品,同时展出了固安柳编、第什里风筝等独具特色的民俗非遗作品,成为培养民众文化认同的重要教育基地。为充分彰显廊坊的文旅魅力,我市推出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精品旅游线路,为游客精心绘制了丰富多元的旅游蓝图与详尽攻略。其中,“5+8+9”精品游线堪称亮点。“5”条京津廊联动游线,如5条绚丽纽带,巧妙串联廊坊与北京、天津、雄安等地的景点,融合演艺、体育、文化、乐园等多元体验元素,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个性化需求。“8”条廊坊全域旅游路线则如8把神奇钥匙,深入廊坊的每一寸土地,解锁艺术、美食、非遗、运河、影视、运动、康养等多个领域的独特魅力。“9”个城市微度假目的地,宛如9颗璀璨星辰,散落在廊坊大地,各自绽放独特光芒。
●推动京畿文化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
加强区域协同的制度创新
京畿文化的协同发展,核心在于制度建设的引领与保障。制度是协同的基石,它不仅是规则和框架,更是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关键动力。一直以来,廊坊与京津共同规划文旅线路、共享市场推广资源。同时,廊坊还努力吸引北京相关文化企业入驻,并提供税收优惠、行政审批便利等。
增强区域文化的认同感
制度协同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政策层面的对接,更要形成区域文化的认同。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京津冀三地可以在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形成“一盘棋”格局。
数字赋能文化再生产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崛起,数字正赋能文化新业态。目前,廊坊正积极探索非遗产业的数字化:大厂景泰蓝企业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器型,永清核雕艺人通过直播展示“一粒米上刻千字”的绝技……这种“传统工艺+数字技术”的创新,既保留了手工温度,又突破了时空限制。
促进全球视野的文化交流互鉴
廊坊既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又主动搭建中外交流平台,让京畿文化在交流对话中焕发新活力。目前,廊坊已成功举办多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外文明对话贡献了力量。未来,廊坊应继续发挥优势,持续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力。
总之,京畿文化不是封闭的地域符号,而是持续再生的开放体系。我们相信,廊坊这座年轻而现代的城市必将以其独特的文化韧性,持续书写和描绘京畿文化同根同源、协同共生的美丽画卷。
(作者单位: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