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31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血染泪浸宛平城

日期:07-07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卢沟晓月 作者供图

七月,骄阳似火,大地如炉。我踏上了比火焰更加鲜红和炙热的旅程。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来到了位于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宛平城西门马路对面的卢沟桥瞻仰参观,去触摸和感受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不朽魂魄和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七月的宛平古城,阳光直射,分外耀眼。在经过修缮的外城墙上,依旧弹痕累累,触目惊心。这些直径有一米左右的炮弹坑和密密麻麻的枪眼,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们,88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倭寇入侵,兽蹄践踏;黄沙漠漠,河流呜咽。我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9军将士奋起抵抗,喋血捐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悲歌。他们把自己的鲜血,写进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用卷刃的钢刀,把中华大地的每一块界标镌刻。“当烽烟兵甤遍地,九州湮灭,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筑简洁、质朴,风格深沉、庄重。正前方宽阔的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卢沟醒狮”的青铜雕塑。它昂首挺胸,目光坚定而深邃,身躯雄壮有力,鬃毛如波浪般翻涌,寓意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在抗战馆二级平台上安放着质地为锻铜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1937.7.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纪念地》的大字熠熠闪光,格外醒目。

步入纪念馆,序厅内名为《铜墙铁壁》的大型铸铜浮雕气壮山河,令人心潮激荡。浮雕人物有装备简陋、却如钢铁巨人般巍然屹立的中国军人;有同仇敌忾的工农商学、爱国华侨及各界人士和男女孩童。在明亮的灯光下,他们的面孔显得格外冷峻,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镶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八路军进行曲》的曲谱,顶部由15个方形藻井组成,悬挂着14口方形古钟,象征着14年抗战,寄意着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警钟长鸣。整个序厅如同一本恢宏的史书,为我们打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画卷。我在浮雕前举拳留影,因为我也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小块青色石砖。

泛黄的图片,残旧的物品,真实的文字,每件史料的背后,都是英勇的中华民族和热血的中华儿女所经历的一切。在那段难忘的历史中,有太多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

静静的白桦林,飘雪的白山黑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用过的公文包;抗联使用过的毛毯、子弹箱和歼敌用的各种武器。坟茔孤孤,墓碑白白,杨靖宇将军年仅35岁就壮烈殉国,残暴的敌人将杨靖宇将军剖腹,发现他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八位花季年华的女战士,勇猛抗击了百倍于自己的凶恶敌人,她们射出全部的子弹,向脱险的大部队默默诀别,挽臂投向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她们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3岁。狼牙山五壮士坚持战斗,英勇阻击,宁死不做俘虏,愤然跳崖……

在赵一曼烈士抱着儿子的照片前,我驻足良久。望着照片中烈士秀美端庄的脸庞,很难让人联想到那个在酷刑下始终昂首的女英雄。“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在无数个“活着不如死了”的痛苦煎熬中,赵一曼咬紧牙关、挺直脊梁,从至柔至真中淬炼成至刚至诚,用生命践行了她的誓言。

展厅内有一面很特殊的旗帜,这不是制式的军旗,而是当年川军战士王建堂出征时,他父亲王者诚赠送于他的“死字旗”。这个旗帜的正中心写着一个斗大且苍劲有力的“死”字,“死”字左右两侧的几行小字更是令人泪目:“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这只是千百万抗战壮士中的一个缩影,国人皆如此,民族焉能不胜?

炮弹倾泻、硝烟弥漫、火光冲天,以声、光、电等效果所反映的平型关大捷大型半景画,令人震撼。一望无际的白洋淀,芦苇在摇曳,“水上游击队”摇橹划桨,神出鬼没;熟悉的村口歪脖子老枯树上,吊着那口闪着寒光的大古老铜钟,冀中平原地道战场景再现;胶东人民支援前线用过的织布机;中国民众为盟军修筑机场所使用过的石碾子……“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在第四部分“日军暴行”的展厅内,血泪糅合的记忆,让前来悼念的我心痛不已。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迫害和摧残,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尤其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历经家难、城劫、国殇,三十余万同胞惨死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这个血海深仇永远不能忘记。

走出纪念馆,那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使我心情沉重: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

第二天从宛平城西门往西走约100米,我就来到了卢沟桥——这座见证着中华民族悲壮历史的一座桥。

我站在桥的中央向前望去,高大的宛平城楼在浅蓝色的天空下依稀可见。远远的,一阵悲壮豪迈的歌声透过云层似乎从天边传了过来:“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望柱挺立,石狮无语,我澎湃的思绪回到了88年前那个月缺云遮的夜晚。1937年7月7日晚,侵华日军蓄意挑起事端,诡称一名士兵“失踪”,向中国守军发起猛烈进攻,并炮轰宛平城。70多名中国守军在500多名日军面前毫不退让,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浴血战斗。子弹打完了,就抡起大刀,与鬼子展开肉搏战,最后全部战死在桥头阵地。那一夜,485尊石狮的鬈鬛被碧血浸透,无数具的白骨在桥上的轨迹里腐化。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多少无名的将士血洒永定河。那风华正茂的军训团学生兵,用喷血的喉咙呼号着:“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次又一次倒下,一轮又一轮冲锋。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昔日晓月皎洁的古桥桥畔,一时间狼烟滚滚,山河悲泣。从此,日军长驱直入,全面侵华,大半个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

傍晚,脉脉的夕阳余晖温柔地洒在宛平城内洁净的石板路上,卢沟桥十七孔的桥洞下,汤汤流水,波光潋滟,水中游船徐徐前行。城墙根儿下,大片嫩黄色的雏菊和粉白色的月季开得正是嫣然。一个男孩从城墙上的弹坑前经过,只见他眉头紧锁,小嘴儿微微噘起,脸上写满了和他年龄极不相称的沉思和忧虑,莫非他看到了战火纷飞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