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君
近日,《人格的魅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家与国》一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和展览资源编撰而成的一本通识读物,是“跟着红色文物学‘四史’”书系的又一力作。
权威专家成果,资料翔实珍贵。该书源于国家博物馆展览,是其馆内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革命历史文物研究等领域多位专家的智慧结晶。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稿、家信、物件等一手资料,如李大钊的《狱中自述》、方志敏的《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手稿,以及周文雍和陈铁军临刑前的照片、左权写给母亲的家书原件、黄大年关于无人机设计构想的笔记本、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升起的国旗等。该书在客观阐释馆藏文物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和既有研究结论,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准确地书写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
穿越时间长河,解码精神力量。该书以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精心遴选白色恐怖时期、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23位共产党人为代表,分为“革命理想高于天”“丹心报国泪思亲”“一生长为国家忧”“深情皆为民所系”四个篇章,从“家国”二字来解码精神力量。如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真理,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有慷慨就义的周文雍和陈铁军,在刑场上举行的悲壮婚礼;有“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有“青蒿素之母”的屠呦呦,使青蒿这棵中国的小草改变了世界,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有“人民艺术家”郭兰英,“只有一颗心,处处为人民”,为时代而歌,为老百姓而歌等等。他们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个体命运与社会变革、国家命运的关系,体现了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不懈奋斗、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引领人们感受那份为信仰、为人民、为国家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
人物故事感人,细节震撼心灵。该书通过深挖历史照片、手稿、家信、物件等资料背后的故事,以细腻客观的笔触、生动感人的细节将共产党人撼人心魄的家国故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对人物不刻意拔高,没有光环,不戴高帽,实事求是地讲述了一个个真实可信可爱可敬可亲的人物形象。如“我党我军的政治工作第一人”刘伯坚,在英勇就义前于狱中写下了《带镣行》的情景及背后故事,以此来表达“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为了“工农齐解放”可以放弃一切的坚定信念。如“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为了帮助农民甩掉“穷帽子”,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主动扎根太行山区,垫付科研经费,手把手传授技术,真正把农民变成专家,把自己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如“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于1994年11月29日不幸殉职时,人们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身上仅有的8.6元钱;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就的关于发展阿里地区经济的12条建议。这些人物故事揭示了共产党人不为人知的生活和工作细节,开拓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灵魂视野,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想象空间,不仅能与书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这是一部党员群众学习教育的生动读物。不同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有不同的梦想和追求,有不同的情怀和担当。该书全景式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自觉地将小我融入大我,将家庭的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化作“从顶燃到底都是光明的”“把身子献给人类”“党需要我怎样,我就要怎样”“哪天倒下,就地掩埋”的坚定誓言,转化为希望后代“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继我志呵!”的殷殷嘱托,成为“牺牲我的一切幸福来奋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吾为人民唱”的一片赤胆忠心。该书不仅是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读本,更是普通群众汲取精神力量的生动读物。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深入理解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与家国情怀,进一步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感与奋斗精神,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答案,体悟到共产党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该书如百余年来的一道道光,穿越时空迸发出炽热的力量,让人每每读起都能感受到那浓烈的爱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