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河北省阜平县史家寨村)
背景:1937年9月26日,中共晋察冀省委在河北阜平县成立。同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宣布成立,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移驻阜平县。1938年1月15日,晋察冀边区政府在阜平成立,以五台、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创立,提供了在山岳地带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成功经验,揭开了华北抗战史上新的一页。晋察冀边区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6月12日,碧空如洗。
阜平县史家寨乡史家寨村,鹞子河水顺幸福渠穿村而过。79岁的村民张朝杰引渠水浇灌自家的菜地,地里的豆角、茄子长势喜人。
“这条渠,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带领老百姓修的。”张朝杰说,“当年,我爷爷就参加了这条渠的修建。”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率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从山西五台移驻阜平,创建了八路军开赴敌后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政府统战部、供给部以及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等诸多单位曾驻扎在史家寨村,他们率领边区军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敌斗争。
“听老人们讲,日军当时对晋察冀边区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到处烧杀抢掠,大家人心惶惶。”史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平说,“是共产党八路军带领大家打鬼子保家园,他们是老百姓的主心骨。”
1942年春,日军的残酷“扫荡”和罕见的旱灾,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各项政策恢复粮食生产。
“幸福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张朝杰介绍,没有幸福渠前,村民靠天吃饭,收成少得可怜,“有了它之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老百姓就把它称为‘幸福渠’”。
渠两岸,小麦已经颗粒归仓,半尺高的嫩绿玉米苗得到灌溉后正孕育新的希望。
站在幸福渠边,张朝杰指着鹞子河的南边说,不远处还有一条渠,和幸福渠同时修建,(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