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河中,有些记忆如同闪烁的星辰,即便历经数十载的沧桑,依然熠熠生辉,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于我而言,父亲便是那遥远天际中最璀璨却又带着几分朦胧的星辰。他离去时,我尚不满两岁,关于他的印象,近乎空白。从亲人们点点滴滴的讲述里,一个坚毅、勤劳、孝顺且充满骨气的父亲形象,如浮雕般渐渐清晰。
奶奶在世时常说,父亲从小就是个极为孝顺的孩子。那时候,院子里有棵枣树,每当枣子成熟的季节,父亲就会攀爬上树,采下一把把红枣。可他从不舍得自己先吃,而是用小手紧紧捧着枣子,一路小跑着送到奶奶跟前,眼中满是纯真的笑意与期待。父亲十五岁那年,跟着老师傅学做家具,忙乎了好些日子,主家为表感谢,送给他一碗粉蒸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碗粉蒸肉简直是人间至味,可父亲硬是忍住了“馋虫”的“叮咬”,下了工,脚步匆匆地赶回家,将那碗粉蒸肉端到奶奶面前。
父亲是在1976年因病离世的,那时他二十七岁。他与母亲育有两个孩子,我和妹妹。他走时,我懵懂无知,妹妹更是尚在襁褓中。后来,妹妹夭折,我在这世间孤独地探寻着父亲的痕迹。
在成长过程中,我从一位同学的父亲那里了解到更多关于父亲的内容。那位长辈与父亲是同龄人,他们还是同学。他告诉我,我的父亲读书虽不太出色,但极为勤勉。他们曾一起被抽调去参加梅七线的建设。在工地上,父亲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踏实肯干,从不偷懒耍滑。哪怕偶尔被工友捉弄,多干了不少活儿,他也只是憨厚地笑一笑:“宁可多干些,也不能让人在背后戳脊梁骨。”在这位长辈的讲述中,我仿佛看到父亲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忙碌,汗水湿透了衣衫,他却从未停下手中的活儿……那是父亲的坚守。
村里一位长辈提及父亲时,也是赞不绝口,说父亲很会过日子,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他不惧艰险,努力在贫瘠的土地上寻觅着每一丝生机。
姑姑曾跟我说,父亲临终前已被病痛折磨得虚弱不堪,却仍强撑着一口气,拉着姑姑和奶奶的手,目光坚定地叮嘱:“一定要照顾好我的两个孩子……”村里的婶婶见到我,也会念叨几句:“你大(陕西人对爸爸的称呼)可疼你哩,小时候常把你架在脖子上,逗你玩耍。”有一回,我着凉拉肚子,父亲心急如焚,抱着我就往这位婶婶家跑,只为借几片药。婶婶把药递给他时,父亲连声道谢:“太感谢了,等我娃长大有了出息,一定报答您!”这些琐碎却饱含深情的回忆,如同一缕缕丝线,慢慢编织起我对父亲的思念。
如今,我已年届五十。岁月悠悠,在我的心里,父亲从未离开。我虽然记不起他的模样,但我深知,他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每当我面对生活的困境,就仿佛能听到父亲在我耳边轻声鼓励:“孩子,别怕,多干点,吃亏是福。”我继承了父亲的勤奋与韧劲,在求学路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参加工作后,面对繁重的任务,我从不推诿,咬牙坚持,只为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清明节时,我会带着满心的虔诚给父亲上坟。我相信,天堂里的父亲一直在默默守护着我。他的骨气与期望已经化作我前行路上的明灯,照耀我穿越黑暗、走过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