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怀念我的母亲

日期:06-26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甜美 相恩余 摄(文图无关)

1987年秋天,辛苦操劳了大半生的母亲病倒了,那一年母亲50岁。随后的几年里,病情反反复复,终至卧床不起。

那时我在县城上班,每到周末便骑车几十里回老家陪伴母亲,看到躺在炕上的母亲,我一时有点恍惚。我蓦然发觉,二十几岁的我竟从未见过母亲躺下来休息的样子。

从记事起,我每天早晨起床前,母亲已经把一家人的早饭做好了;晚上,我已经入睡,母亲仍在做针线活,或者在编盖帘(用高粱秸秆编制的锅盖,可到集市上售卖)。有时半夜起来,我还能看见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

父母结婚几十年,感情一直很好,是村里公认的模范夫妻。两人养育了六个子女,我排行老四,上面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两个妹妹。民间有句老话:“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母亲是偏爱我的,加之我从小羸弱,为了给我增加营养,母亲费了不少心思,也发了不少愁。

父亲常年在外地做泥瓦匠,家里全靠母亲一人操持,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除了每天去田里挣工分、打草打菜,回家后还要喂猪喂羊、洗衣做饭、缝缝补补,一天到晚就没有闲着的时候。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手脚麻利、精力旺盛的人,不管多忙多累,总能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看着母亲如此辛苦,我们都很懂事,各自尽力分担母亲肩上的担子。整个小学阶段,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节假日和放学后跟母亲一起打草、捡豆粒、拾麦穗。有一次,我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拾麦穗,黄昏时分,母亲坐在田垄上休息,我靠在她身上,看夕阳慢慢沉落。晚霞变幻着各种形状,让少年的我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那一刻我觉得,活在世上是多么幸福啊!而人们把大地比作母亲,又是多么贴切!我终生保持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种热爱早已经与对母亲的爱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父母从不打骂孩子,总是鼓励、赞扬我们,这让我们都养成了温和的性格,并把这种性格传承给下一代。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彼此互谅互让,从不红脸着急,更不会恶语相向。

在六个孩子里,我的学习成绩最好,但我也让母亲操心最多。

上初二的时候,有一次班里学生惹恼了语文老师,老师写了一首诗责骂我们,我回写了几句话辩白了一下。谁知竟导致老师对我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先是讽刺挖苦,继而不给我判作业,最后竟不让班里的学生跟我说话。对一名初中生而言,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彻底将我置于黑暗之中,我开始整夜整夜失眠,人也日渐消瘦。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心挣扎后,我辍学了。

这对一向重视孩子学业的父母而言,绝对是一个打击。他们当时的心情如何,我已无从得知,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仍然一如既往地疼爱我,从不唉声叹气。过了一年左右,未曾教过我的刘锁荣老师找到我家,让我回去上学。当得知还能重回校园时,我激动地哭了,母亲当时的喜悦与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辍学那一年,是我生命里的“至暗时刻”。现在想来,若不是我从小生活在父母无条件的爱里,很可能难以走出这场人生劫难。后来曾有朋友问我,你恨那个语文老师吗?我说我没有恨过,我始终相信人性本善,朋友有点难以置信。但真正体验过无条件的爱的人会相信我的话:在爱中是没有恨的,正如在光明中没有黑暗一样。

之后漫长的岁月里,我可能无意中伤害过别人,也受到过别人伤害,但我从未恨过任何一个人。大一暑假里我偶遇语文老师,他郑重地向我道了歉,并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其实在我心里,早已无“仇”可泯了。我曾跟我的学生分享过一句话:生命的本质是爱,而宽容是通往幸福的大道;以爱为基础,人生将是一场真实的奇迹。

1982年我考上大城一中,1985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大三时得到母亲患病的消息,我一整天心神不宁,晚上到教室里看书,读张承志的《无缘坂》。当映入眼帘,“忍啊,这难忍的无缘长坂,我那咀嚼不尽的妈妈的微小的人生……”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忧思,失声痛哭。

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城市的我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回到县城,现在看来,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每到周末,我都可以回老家陪伴母亲,时不时买两瓶啤酒与母亲对饮,每次母亲都很高兴。

母亲去世的前几天已处于昏迷状态。有那么一个时刻,屋里只有我和她两个人,我握着她的手,默默陪着她。母亲突然间睁开眼,那么慈爱、那么欢喜地看着我,嘴唇翕动着,想跟我说话却发不出声音。我的眼泪涌上来,模糊了视线……我想立即俯下身子抱住她,但我已有很多年没有拥抱过母亲了,踌躇之间,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只是坐在炕沿默默垂泪。

这错失的拥抱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之后的很多年,时不时地梦到母亲,梦里想拥抱母亲而不得,醒后满脸泪水。

后来我跟姐姐说起这个解不开的“心结”,勾起了我们对母亲的强烈思念,任凭热泪横流……那一刻我意识到,母亲何曾离开过我们?今生今世,我们母子一场;生生世世,我们永远是她的儿女。

1993年2月21日,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去世时,她憔悴的脸竟一时变得容光焕发,令周围的人们惊讶不已。我相信,母亲一定是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

母亲劳碌一生,生前没享过一天福,每念及此,我不免心绪难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痛的感觉慢慢平复,而那些与母亲相处的平凡而琐碎的日子却常常浮现于脑海,影响着我当下的选择。

母亲去世后的第十个年头,我从县委机关调入大城一中,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们常说,教育的全部秘诀是爱,对我而言,没有比母亲更好的爱的导师了。有时想来,我们想在学生身上培育的那些美好品质,诸如勤劳、善良、谦卑、节制、积极、乐观、热情、勇敢等等,哪一项不是从“爱”的大树上结出的美丽果实呢?

二十年教育生涯里,我相继提出“善良教育”“温和教育”并身体力行。这些教育理念追根溯源都来自我的母亲。我将继续不懈努力,将母亲身上的种种美好品质通过言传身教传导给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