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虹瑾)近日,市图书馆内气氛热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沙龙在这里举行。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许振东受邀主讲,带领近40名文史爱好者一同寻踪“元代楚国公李士瞻及其后人——东安第一世家”。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许振东教授从古老的东安地名渊源讲起,其生动的语言,让古东安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仿佛就在眼前。他深入解读李士瞻从一介布衣名流,通过科举入仕,最终官封楚国公的传奇人生轨迹。在讲到李士瞻在元末重臣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之间纵横捭阖,努力维持国家政局稳定时,听众们都屏气敛息,沉浸其中。
在探讨李士瞻的文学成就时,许振东重点提及《楚门述怀》《过雁荡山东行程一舍许》《坏舵歌》等作品,论证了李士瞻作为我国古代海疆诗创作第一人的重要地位,让大家对其文学贡献有了全新认识。
谈及李士瞻后人,现场听众兴趣浓厚。李士瞻四子中,李延兴成就最为突出,“杨李毛焦胡,北方五丈夫”的说法,让大家感受到他在当时的崇高地位,其《一山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李延兴之子李东曾为仁宗皇帝讲《大学》;李东长子李伸在容城任教谕时建议将先贤刘因从祀程朱;三子李侃在明初英宗被困土木堡时谏阻焚烧城外马草,后任山西巡抚、右佥都御史,名重一时,《明史》为其立传,他的《李都宪先生文集》更是研究相关历史的珍贵资料。这些故事,通过许振东的讲述,鲜活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李士瞻家族留下的文献与遗迹同样引人关注。多种方志记载的都宪坊、联芳坊,以及乾隆八年知县李光昭探寻并记录的李侃墓,为廊坊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大家纷纷表示,廊坊地处燕赵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过许振东教授对李士瞻及其后人的故事的讲述,了解了关于家乡的历史知识,熟悉了家乡的文化名人及其事迹,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文化自信,提高了文学与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