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廊坊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武装,坚持敌后抗战,不仅直接威胁着日寇在平津地区的统治,而且牵制了大量日伪军兵力,为抗战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廊坊产生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创造了一大批传奇故事,成为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但是,廊坊还存在对抗战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当前,红色研学、红色旅游蓬勃兴起,如何充分利用抗战文化资源,寻找亮点和“抓手”、拿出品牌,成为廊坊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一个课题。
全民抗战中的廊坊
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成为日本侵略者统治华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廊坊地处京津腹地,成为日军重点控制的地带。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在廊坊制造了358起惨案,残杀无辜百姓近6000人,劫掠、毁坏物资难以计数。
廊坊人民不甘做亡国奴。从日军铁蹄踏入之时,他们就奋起反抗。1937年10月,在大清河兴隆宫河段,发生了“四十八村”千余名爱国群众自发阻击日军的兴隆宫战斗,取得重大胜利。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廊坊先后成立了近百股抗日武装力量,较大的有朱占魁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爱国士绅阎力宣组织的抗日武装、魏大光组织的抗日武装等等。
1937年10月,吕正操率东北军一部在河北晋县誓师抗日,打回冀中平原,成立了冀中军区。次年初,冀中军区派遣北上抗日先锋队开赴大清河北地区,整编了各路抗日武装,结束了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收复了今天廊坊南部的大城、霸县、永清、固安等县,将其设为冀中五军分区(后改为十军分区)。1938年10月,冀中五军分区兵力达到1.6万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廊坊地区成为日军的“确保治安区”,从1938年秋至1942年夏季,日军“扫荡”不断加码,日伪连续实施所谓“治安强化运动”,廊坊抗日武装遭到严重破坏。从1942年开始,冀中十军分区依托文安县东淀苇塘重建根据地,之后又继续开辟平南地区。这些行动遭到日军的疯狂报复,在最艰难的时候,十军分区兵力仅剩1800多人。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廊坊人民众志成城,坚韧不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斗奇迹,最终迎来了抗战伟大胜利。
廊坊抗战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
作为重要敌后抗日战场,廊坊涌现出众多的抗战英雄、传奇故事,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形成了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历史认识价值。廊坊抗战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见证了日寇暴行,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同时也展现了廊坊人民抗战的英勇与艰辛。它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微观见证,也是廊坊党史研究的“化石”与“标本”。
二是精神塑造价值。廊坊抗战文化资源是具象的“四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廊坊抗战史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来源,也是当代社会凝聚人心、激发爱国热情的宝贵资源。
三是红色文旅价值。红色文旅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对象,以其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内容,通过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廊坊拥有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具备发展红色文旅的条件。但调研发现,廊坊抗战文化资源还存在开发深度不够、展示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等问题。在遗址遗迹方面,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线路,在历史人物和故事方面,缺少经典个案的深度挖掘。
用好廊坊抗战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旅
用好廊坊抗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议从三个方向系统推进廊坊抗战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是做好摸底排查,建立抗战文化资源档案库。摸清家底是保护、传承、利用的基础。对于廊坊抗战文化资源的调查,应包括日军侵华罪行发生地,军事设施和战场遗址遗迹,抗战机构旧址和领导人旧居,专题纪念馆、陈列馆,纪念碑、烈士陵园(烈士墓),以及抗战相关的标语石刻痕迹等等。不仅要统计现存数量,还要对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如是否立碑或以其他形式标志其存在、是否建有相关纪念场馆并经常开展活动等。
二是创新抗战文化传播,打造特色文化IP。廊坊抗战史上英雄辈出,很多人都有着全国性的影响。如在抗战时期牺牲的八路军一二〇师独立第二旅旅长魏大光、抗日县长胡春航、毁家纾难的士绅阎力宣等。通过系统地整理、挖掘这些抗日英雄人物的文献、实物资料,以及抢救性采访相关亲历者及后代口述历史,建立起抗战人物谱系。
廊坊发生过很多传奇战斗故事,如赵王河畔伏击战、瑚琏店伏击战、文安“半月三捷”等等,讲好这些故事,应该注重数字化影像化传播。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制作的红色主题动画片《尽忠尽孝魏大光》讴歌了魏大光英雄事迹,《林子里战斗》讲述了战争的惨烈,都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区域协同共建红色文旅带。在发展红色文旅方面,廊坊可以与京津、雄安等地共同规划,开发跨区域红色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推动红色文旅在区域协同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妥善运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有望实现廊坊抗战文化资源从“地方性记忆”向“国家精神地标”的跃升。(本文相关提法援引自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廊坊历史》第一卷)
本文系2025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25086
课题组成员:刘娟、张伟航、任彦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