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鏖战!长城之上的不屈抗争

日期:06-25
字号:
版面:第A01版:第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灰色城砖上。山海关,这座“天下第一关”,在夏日的宁静中巍然矗立。城楼下,商贩的叫卖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成和平年代的日常景象。

然而,每一次登临,刘学勤的耳畔都似有炮火轰鸣。研究长城抗战二十余年,他深知,在这里,中国将士曾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过怎样的殊死搏斗。

“当年,这里曾密布大大小小的弹孔。”轻抚着墙砖,刘学勤的声音沉入历史的烽烟。

1933年1月1日,日寇的炮弹撕裂了“天下第一关”的宁静,震惊中外的榆关(今山海关)抗战爆发。

这是一场日本侵略者在侵占中国东北后加紧争夺华北的战争。日军调动兵力3000人,出动飞机8架、军舰2艘、铁甲车3列、坦克20多辆、野战炮40余门进攻山海关。而当时榆关城内只有东北军第九旅六二六团2000多名将士驻守,装备也十分简陋。

这一仗,浴血三日,586名中国守军壮烈牺牲,山海关居民死伤近4000人,房屋毁坏500余间。

这场激战,被定格在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中——中国守军在顽强抵抗日军的猛攻。

“榆关抗战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我国军队打响了在长城线上抗击日寇入侵的第一枪。”刘学勤介绍。

然而,山河之痛并未止于榆关。1933年2月21日,日军以锦州为大本营,用3个师团、约10万人的兵力,分3路进攻热河,热河失守。同年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中国军队退至长城各隘口据险固守。

转折,发生在喜峰口。

1933年3月9日,日军进犯喜峰口。10日战况尤为激烈。日军以装甲车为掩护进行猛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官兵沉着应战,数次肉搏,敌人死伤甚众,终未得逞。

“日军装备精良,正面作战中国军队胜算很小,中方采取了近战、夜战战术。”刘学勤介绍,3月11日夜,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军长宋哲元、前线总指挥赵登禹率领下,身背寒光闪闪的大刀,于雪夜中攀爬绝壁,奇袭日军营地,重创敌寇。

喜峰口战役的胜利,给狂妄凶残的日军以当头痛击,致使他们哀叹“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长城北线古北口,战况同样胶着。1933年3月11日拂晓,日军向古北口发动大规模总攻。双方短兵相接,战况极为惨烈。古北口之战历时3昼夜,日军死伤不下2000人。

到5月下旬,中国军队相继放弃长城各口,日军强渡滦河,进袭滦西,侵占密云、遵化、蓟县、玉田、丰润、唐山等地,平津一带受到严重威胁……

长城沿线硝烟弥漫之际,另一股深沉的力量正在中华大地上奔涌。

1933年1月7日,中共中央通过《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号召全国民众武装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