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日期:06-24
字号:
版面:第B04版:第八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从未走远。讲述战争不是煽动仇恨,而是铭记历史,思索未来。近读军旅作家孔立文长篇小说《秋水长天》,让人感喟不已,久久不能释怀。

小说叙述了一对同胞兄弟在战争中离散,加入不同阵营,共赴国难,生死对决后一个新疆剿匪,一个溃退台湾,虽历经苦难沧桑,但始终血脉相连,心灵相依。小说前半部分重点书写了国共两党的抗日作战,以主人公孟昭忠和孟昭华所在的国共两支不同队伍,在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问题上,众志成城团结抗战,凝聚起抵御外侮的共同意志,谱写了同仇敌忾的壮美诗篇。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孟昭忠加入新四军之后,心中只有杀敌打鬼子,从来不在乎什么生死。在新疆剿匪时,他同样冲锋在前,视死如归。小说展现出来的,不仅是铁骨铮铮的军人血性,更有对家国故土的炽热情感。正是这种浓烈的情感,支撑了顽强不屈的抗争。军人就是要为国家利益和尊严而战。英雄,是与国家的概念密切相连的。国家兴亡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秋水长天》歌颂英雄壮举,弘扬战斗精神,触及思想灵魂,激发壮志豪情。在这个问题上,小说释放出的是一种精神的崇高,传递的是强军兴军正能量。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正是因为广大官兵忠诚于党,我军才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孟昭忠从一个普通农民,发展成一个优秀的革命军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不忘初心、对党忠诚,始终恪守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正是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价值担当,以及“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的忧患意识,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革命军人铁心向党永不失“魂”的忠贞信念。

中国梦也是和平之梦,和平是以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力为后盾的。中国人历来向往天下太平,因为历史上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动荡。中国人忘不了因为国穷兵弱遭人欺凌的沉痛历史,如果忘记历史,那是十分危险的。《秋水长天》描写战争,其实最终还是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表达人类心底的愿望,那就是和平。“这辈子娘不求别的,只求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过个太平日子。”这是小说中主人公孟昭华母亲的口头禅,这句口头禅几乎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她一开始是反对孟昭华当兵的,但是在其被鬼子炸伤后,在她能吐出来的几个有限的词语里,加入了“当兵……打鬼子……回家……太平日子……”的内容。孟昭忠和孟昭华虽再未见到母亲,但冥冥中却与母亲有着共同的心声:“娘啊,你就原谅儿子吧。不赶跑日本鬼子,哪能有老百姓的太平日子?”大仲马有句名言:“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在这部小说中,孟家兄弟的故事就挂在钉子上,书中的人物命运服从历史事件的安排,通过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行动轨迹,所思所想,以史带人,以人述史。小说中的平安扣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伏笔。这个寄托着相思的信物,作为结构的点缀,平静地挂在全篇整体布局当中,其中的意蕴同样留给人们沉重的思考。

中国人具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国家理念,“统一”的意识就像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在中国人的头脑里一代一代扎下了根。正因为如此,以国家民族至上为核心理念的家国思想,历来是中华儿女亘古不变的精神传统。正是因为日本的侵华战争,无情摧毁了孟昭华一家人的平静生活,完全改变了这个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命运,带给他们永久难以抚平的心灵创伤。虽然历经沧桑,在孟昭华的心中,故乡是他永远不变的心灵皈依。中国人对家乡的感情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不管身在何处,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对家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中国人这种根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有着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让多少背井离乡的游子们魂牵梦萦。两岸同祖同宗,共为中华儿女,血浓于水,一荣俱荣,一辱俱辱。携手共进,共创未来,是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小说通过台湾老兵劫波渡尽的生命历程及其悲凉坚贞的乡愁,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不能被遗忘的沉重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秋水长天》写出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心头之痛,写出了老百姓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对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的真心期盼,不由得引发我们深刻思考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陈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