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笑一笑”“看我这里,再来一张”……在位于文安县富管营村的富管营照相馆内,摄影师俞水旺正在给一位顾客拍摄肖像照。被问起为什么来富管营照相馆照相,这位顾客说,这是文安的“老字号”照相馆,不仅照片拍得好,还很有人情味。
这份人情味源自一种传承、一种氛围、一种情怀。1923年,俞水旺的外曾祖父郑电惠在富管营村里支起木质相机为村民们拍照并创立富管营照相馆,为家族摄影事业深深埋下一颗种子。
1965年,俞水旺的外祖父郑永山正式创立富管营照相馆,照相馆以村名命名,成为当时村里最早的照相馆。1993年,俞水旺的妈妈郑建凤接手经营。在郑建凤的精心经营下,富管营照相馆在当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再后来,数码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摄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关键时刻,俞水旺成为富管营照相馆的第三代传承人。这家照相馆不仅是一段家族事业的发展史,更像是一台时光机,为数不清的顾客留下记录温情岁月的照片,见证着村庄的美丽变迁,也串联着时代的点点滴滴。
走进富管营照相馆,就能看到一面照片墙,上面挂着各种类型的照片,有黑白的结婚照、有彩色的全家福、有靓丽的写真照。“这张黑白结婚照是我外公在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俞水旺回忆道:“外公常说,那个年代,拍照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除了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一般情况下百姓很少到照相馆拍照。外公会精心准备每一次拍摄,无论是村民的证件照、喜庆的全家福,还是新人的结婚照,他都用心对待,力求将每一个瞬间都定格成永恒的美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永山的摄影技术越来越精湛,他拍摄的照片,画面清晰、构图巧妙、情感真挚,每一张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许多村民将他拍摄的照片视为珍宝,代代相传,这些照片也成为很多家庭历史的重要见证。
“那个年代,我们采用手工修底胶片工艺,把人物面部瑕疵在底片上修去,呈现出更好的画质,效果相当于现在年轻人手机自带的‘美颜’功能。”俞水旺介绍,拍照前期需要精心布置背景,后期就要在暗室中冲胶卷、修底、晾晒、手工着色、裁切花边……这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1993年,富管营照相馆开始提供彩色摄影业务。郑永山的女儿郑建凤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富管营照相馆的第二代经营者。她首先对照相馆的设备进行了全面升级,引进了先进的彩色摄影设备和冲印技术,告别了黑白胶片的时代。
彩色冲印的出现,一度成为当时的“潮流明星”,馆里的机器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
彩色照片不仅记录了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时刻,还记录了文安公园、桥梁、街道的建设过程乃至各村街的变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数码时代来临,不少人买了数码相机,这对传统照相馆造成了冲击。富管营照相馆想要走得更远,除了代代相传的老手艺之外,必须顺应时代变化转型。
俞水旺首先对照相馆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改造,引进了先进的数码摄影设备和后期制作软件,实现了拍摄、冲印、后期制作的全数字化。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照片质量,还为顾客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除了专注于摄影业务的发展,俞水旺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他义务为周边乡镇拍摄宣传照片,记录乡村的发展变化。
历经数十载,这家承载着文安富管营历史印记的“老字号”相传至今。“照片是有生命的,我们会一直坚守照相馆,做有温度的记录者,把千万个美好瞬间定格成永恒。”俞水旺说。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