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在“时光隧道”中感悟 教育的温暖与力量

日期:06-10
字号:
版面:第B04版:第八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天旋

余清平的小说《时光隧道》(发表于《作品》2025年5期)推开了那扇通往教育核心的窗户。文中那条贯穿全文的小径,超越了物理时空的范畴,映照出教育真谛的精神之镜。随着陶小涛的记忆轨迹,发现隐藏在“桃冢”中的教育密码,在默默传达以德为本的深邃哲理。

学校旁的小径,是意象化的“时光隧道”,承载着双重隐喻,既是陶小涛从童年走向晚年的物理路径,也是连接教育过去与未来的精神通道。春游时,吕长江老师带领学生在鸣水泉水库边辨认碑刻的场景,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自然课堂里悄然融合。当陶小涛因不识“鳴”字而脸红时,吕老师指尖顺着青石板的纹路留下的温度,永远温暖着学生的神经末梢。

时光隧道的魅力,在于其将教育从线性时光的枷锁中解脱,赋予其超越时空的意义。六十年后,陶小涛重返故地,石板缝隙中的青苔依旧承载着当年老师讲解“鳴”字时的语调,这正是教育最感人的一面——它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通过共同的经历编织出情感的纽带。那些在隧道中上演的故事,宛如陈年佳酿,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温暖的力量。

特别是“桃冢”,这个由桃核堆积而成的小土丘,在小说中诠释了教育的深层逻辑。

第一次春游时,吕老师奖给陶小涛的是让他“梦里都流口水”的仙桃,第二年因领读出错,“去蟠桃游历吃仙桃”的春游“被老师腰斩”,他竟私自去桃园,却在途中晕厥。好在吕老师到桃园买桃子返程时恰逢他遇险。后来,吕老师把桃分给学生吃,却把桃核收拢,找陶小涛一起,将桃核埋在学校后的坡地上,并提醒他“这是‘桃冢’,陶小涛,你记住”。这临时堆起的桃冢,自此成为他走出大山直至高位退隐这数十年间最为鲜活的“廉政课堂”,使“清正”“守纪”的理念深深烙印于心。

吕长江老师的形象也在“桃冢叙事”中完成了立体塑造。他深度眼镜背后投射出的目光,是信任的鼓励,是严格的鞭策,是物质的慷慨分享,是危难时刻的救命稻草,更是作文的悉心指导和为人处世的深刻教诲。作品展现的是教育者的智慧:真正的关爱从不流于表面的温柔,而是像春雨般“随风潜入夜”,在看似不经意间完成心灵的浸润。

陶小涛的成长轨迹则构成了教育影响力的完美闭环。青少年时期“偷桃”事件留下的羞愧,在“桃冢”前蜕变为深刻的自省之力;步入中晚年,身居高位仍能坚守清廉,正是那月光下静默的“桃冢”在心灵深处持续发酵,引领他前行。这种“响鼓无需重锤敲”的教育艺术,恰如其分地验证了“身教胜于言传”的深刻道理。更值得品味的是,学生对老师的回馈并非世俗意义上的物质报答,而是用一生的品格践行对教育精神的回应——这才是师生情最动人的注脚。

小说中诸多细节构成了精妙的隐喻系统:老师“长江”与学生“小涛”对应教育中要求施教者与受教人之间的“桶水”与“杯水”的关联,桃子的酸甜暗合成长的滋味,而始终未被命名的“时光隧道”,实则是每个教育者都应守护的精神原乡。吕老师在急救时的动作、深夜买桃、堆“桃冢”时的举止,这些充满质感的细节,让“师德”二字摆脱了空洞的说教,化作可触摸的温度。

在深入探讨教育本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桃冢”现象给了读者一个明确的启示: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在于通过师生间的生命互动,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在他们心中培育出价值观的种子。就像“桃冢”最终会化作春泥滋养新苗,吕老师的教育行为也在陶小涛身上完成了精神的代际传递。这种“以事载道”的教育智慧,比任何教育理论都更具穿透力。

站在2025年的教育坐标回望,余清平的小说《时光隧道》的价值愈发清晰。它警示我们,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教育者应坚守如“桃冢”般纯真无华的信念,以切实行动替代空洞言辞,用生命之泉滋养而非以数据标尺衡量成长之路。当每个教育者都能成为时光隧道中的提灯人,那些被爱浸润的人生,终将在岁月深处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