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谪 仙

日期:05-27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透过诗集跨越千年与我相会,我们之间的缘分始于课本,却从未终于课本。

我的前世,是佛前的一朵青莲,因为没有耐住云台的寂寞,贪恋了一点儿凡间的烟火。所以,才有了今生,凡尘的一场游历。

十八九岁的李白,于大明寺求学时所作诗文便尽显才气与不俗,“树深时见鹿”的浪漫使人神往,也注定了他不凡的一生,那时的李太白虽未毕露豪气,但却尽显朝气。

二十六岁的李白兜兜转转,来到扬州。初到扬州的李白,便因不禁长途跋涉的劳累,大病一场,而就是这场病让李白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寥寥数字,尽显思乡之情,他用最常见的意象,表达出了一个远赴他乡的游子在寂寥的夜晚,孤身一人,又有病气缠身时的孤寂无助,只能透过天上的同一盏明月默默思乡,似霜的月光是那样的明亮,照得人心里空落落的。次年,李白入赘安陆许家,随家安陆。

无论是李白的好友或是如今的世人都十分不解,为何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个人甘愿入赘,遭人白眼。那是因为我们心中的李太白应是不染一尘的,他本应是天上的仙人啊,怎会如此?但我们似乎忘了,谪仙为何而谪,便是因为贪恋了些尘世的气息,满腹才华的李太白又怎会不想入仕一展宏图?商人出生的李白可以挥金如土,却给他的仕途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在那个充斥着阶级地位的封建王朝,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太白也总要失去些东西。

然而李白的求官之路却并没有因为入赘而平步青云。正如李白一直坚信的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因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称赞引荐,此时,四十二岁的太白终是让玄宗看见了他的才华,就此入诏进宫,成为翰林侍诏,成为第一个无须科举,以诗人身份便能入仕伴君左右的才子。可翰林侍诏的虚职,李太白又怎会在意。放荡不羁,傲气云天的他让杨国忠磨过墨,让高力士脱过靴,但也因此种种,成为许多权贵的眼中钉肉中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太白终究无法在那混浊的官场中独善其身,不久后离京。官场失意的他,再次想到了“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这位半生漂泊于世的谪仙人似是终于想起了他的归途,想起了他本不属于这漫漫凡尘。

人生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失意,越是诗意;仕途不顺,“诗途”却越发坦途。诗仙与酒相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虽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李白依然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看啊,他还是我们的李太白,那般仙骨豪情,卓越不群。在山川秀水之间,与他的诗一起遨游于天地,俯仰万物,他便是那天地间最璀璨夺目的“星”,只此一颗便可照亮整个盛唐。

就当世人皆以为那位仙人从此入道求仙,隐居出世,不再沾染凡尘时,他却再次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乃至后世的决定。安史之乱爆发后,南下避难的李白与几顾茅庐的永王一见如故,半生报国无门的苦痛在这一刻尽数涌出,化作了满腔激情。我们的谪仙人终究多了些才气,少了些世故人情,天真地认为永王定能“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回顾太白一生,题诗无数,流芳千古,但似乎还是有诸多遗憾。憾那世俗腌臜,憾那怀才不遇。若回望一生,从头再来,不知这位谪仙人是否还会执着于尘世功名?

我不是他,也不知他会如何抉择,但如果问我觉得遗憾吗?我想是的。我们的谪仙人应是那熠熠白驹,应是那皎皎明月,不应被世俗所染,他不当也不会是那池中物。可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加码,那份满腹经纶,傲骨洒脱终是成就了太白,却也狠狠地刺伤了他。

往事不可追,唯愿这一切都只是这位仙人在凡间的一场游历,他终是要归于那缥缈仙境里的一朵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