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在人性剖析中寻求精神突围

日期:05-27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镇咸勇

作家符浩勇的小小说集《最后的狩猎》是一部扎根于海岛文化、以细腻笔触探索人性的文学力作。

全书收录40篇小小说,分五辑展开,从乡土伦理到城市困境,从历史记忆到现代冲突,符浩勇以精炼的叙事、深刻的洞察力,构建了一个个充满张力的人性图景。他不仅在故事中展现了海南独特的地域风貌,更通过对个体命运的聚焦,揭示了人类在生存困境中寻求精神突围的永恒主题。

◆人性剖析 在困境中照见灵魂的明暗

符浩勇的小说是对人性多面性的深度解剖。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处于道德、情感或生存的临界点,其选择与挣扎成为窥探人性的窗口。例如,《拯救》中大学生苏武发现危楼隐患后,因揭露真相而遭暗算,在逃亡中苏武冒死警示居民时,被众人视为“傻子”。这一故事通过苏武从“吹哨人”到“牺牲者”的转变,展现了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夹缝中的孤独与坚韧。符浩勇在此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通过苏武的内心独白——“技师张师傅都能救他,或许就是想留下他通过他指望他去拯救危楼的人”——揭示了人性中利他与自保的微妙交织。

在《别问我是谁》中,丈夫因妻子出轨策划谋杀第三者,却在最后关头为救对方牺牲自己。这一反转既是对传统复仇叙事的颠覆,也是对人性救赎可能性的叩问。符浩勇通过荒诞的情节设置,将人性的阴暗(嫉妒与杀意)与光明(瞬间的良知觉醒)并置,凸显了人性的复杂与不可预测。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小小说应追求文本背后的意味。”这种意味正源自对人性悖论的深刻把握。

此外,《孕妇惹的祸》以一场荒诞的伦理纠纷,探讨了信任与欺骗、善良与算计的边界。贾德强因救助陌生孕妇反被诬陷,却在医学检测中陷入一场家庭危机。故事表面上是对社会信任缺失的讽刺,实则指向人性中难以摆脱的孤独与无力感——即便善意也可能被异化为伤害。符浩勇通过这类极端情境,迫使读者直面人性中的脆弱与矛盾。

◆精神突围

在绝境中寻找救赎的光亮

符浩勇的作品中,人物常被困于现实与精神的牢笼,但其突围的尝试往往成为叙事的核心动力。这种突围并非宏大叙事中的英雄壮举,而是平凡个体的微小抗争,是“在黑暗中寻找一束光”的坚持。

《寻找幸福路》中的他出狱后,带着对世界的失望伪装成盲人,最终在另一位盲人的帮助下找回温暖和尊严。这一情节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当物质与道德的双重荒漠压迫个体时,唯有通过对他人的共情与付出,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哑山》中的铁路工人万重山因工程事故失去一条腿,却在庆典现场被误解为“不听话的孩子”。他的沉默与别人的嘲讽形成强烈反差,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牺牲的悲剧性。然而,符浩勇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通过万重山对铁路的凝视——“黑暗的隧道无言地伸向远方”——赋予其牺牲以超越性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再依附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源于个体对使命的坚守,成为精神突围的另一种可能。

在《苏醒的腊月》中,通过乡村女性秋妹与旧情人牛雄的交往,以及她在婚姻与爱情夹缝中的挣扎,展现了女性在传统伦理与现代欲望间的撕裂。这种撕裂本身即是一种突围。《画像》中画家为陌生女人作画的执念,实则是艺术理想对庸常生活的突围。

◆叙事艺术

贴着人物写的海岛证词

符浩勇的创作理念强调“贴着人物写”,即通过有限视角与克制叙述,让故事自然生长。这种叙事策略在《最后的狩猎》中尤为典型。猎人因现代化冲击被迫放弃传统生计,却在追杀梅花鹿的过程中,枪杀了自己的猎犬。全文几乎没有心理描写,仅通过动作与环境渲染(如“狼狗睁着眼睛,黯黯的,闹不清主人为什么要杀它”)传递出猎人的愧疚与迷茫。符浩勇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将生态伦理与人性异化的主题隐于叙事背后,实现了“意在笔先,落笔其意却在文后”的艺术追求。

此外,海南的地域文化成为符浩勇叙事的重要底色。《洗车的乐叔》通过外来务工者乐叔的视角,呈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生存困境。海南特有的槟榔树、三角梅等意象频繁出现,不仅营造了真实的地方氛围,更成为人物命运的隐喻。例如,《寻找母生树》中,母生树既是乡土记忆的载体,也是主人公寻找自我认同的象征。

在结构上,符浩勇擅用留白与反转。《窗户的折光》以一个盲人的角度来感受阳光的温暖,结尾处“高楼玻璃窗的折光”一片灿亮,但却感受不到任何暖意,暗含对现代文明异化的批判。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拒绝给出明确答案,迫使读者参与意义的建构,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小小说不在于写了什么,而在于能让人感受到什么。”

在符浩勇的文学版图中,“狩猎”是一个核心隐喻。这不仅指向《最后的狩猎》中猎人放下猎枪的救赎仪式,更暗示写作本身的伦理姿态——作家以词语为枪,在时代的密林中围捕真相,而每个读者都可能在文本的瞄准镜中看见自己的倒影。而在语言层面,“狩猎”体现为对既定意义的颠覆与重建。《别问我是谁》的标题本身构成反讽,凶手临终坚持“打死都不说”;《稻香》中“稻香”既是怀旧符号,也是道德觉醒的催化剂。

符浩勇的《最后的狩猎》不仅是一部海南乡土文学的典范,更是当代小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他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以温情的目光注视突围,在方寸之间构建了宏大的精神图景。无论是苏武的理想主义、盲人的互助救赎,还是猎人的生态反思,这些故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充满困境的世界中,人性的光辉恰恰诞生于对黑暗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