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街头小店做成非遗美食名片

日期:05-18
字号:
版面:第A01版:第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香河肉饼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井林。本报记者 张泰源 摄

在香河县迎宾路与香居大道交口处,有一家名为“大张肉饼”的香河肉饼店,檐角飞翘,灯笼高挂,是当地“明星店”。

4月10日13时许,记者前去探店。店门口停着不少外地车辆,店里人头攒动,来的不仅是顾客,还有一些对制作“大张肉饼”感兴趣的年轻人。

“我是专程过来学艺的。”来自黑龙江省鸡西市的王岩说,他出师后,将在当地开设学员店,让家乡人近距离品尝到正宗的香河肉饼。

给王岩授艺的是店主张井林。面对慕名而来的年轻面孔,他毫不藏私地展示绝活——双手托着面饼飞速旋转,左一下右一下,面饼不断变薄,再以擀面杖挑着一甩,面饼准确落在电饼铛里。

“擀饼讲究里三外四,饼心擀三下,边沿擀四下,要力道均匀、动作利落。”张井林边制饼边讲解。

凡到香河,必吃肉饼。作为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河肉饼有200多年历史,以其酥脆的外皮和鲜嫩多汁的内馅而闻名。

非遗美食的传承创新,需要年轻力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张井林的传帮带下,一批批学员在“大张肉饼”店学艺有成,在全国各地开设200多家学员店。

在香河县,从事香河肉饼经营的餐饮店不下300家。为何这么多学员偏偏向“大张肉饼”店取经呢?

这不得不提张井林的另外一个身份。今年66岁的张井林,是香河肉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业以来,他一直投身香河肉饼的传承与推广,持续擦亮非遗美食名片。

张井林回忆说,19岁时,他在香河县一家国营饭店上班,学到了香河肉饼的做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29岁时下海经商,到北京开了一家“大张肉饼”店。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