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协同不仅体现在生产上,还体现在创新上。今年以来,凌云中央研究院的工程师王鹏经常在涿州和北京间往返。
凌云股份为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试制的10套零部件样品已上车验证。王鹏要继续对接北京奔驰的研发部门,验证零部件装上整车后的各项性能。
近年来,凌云中央研究院参与长城、北汽、北京现代、一汽丰田等京津冀区域内整车企业的同步开发、同步设计工作,直接取得项目定点30余项,项目年产值超50亿元。
共造“一辆车”,共铸产业链。我省已有22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北汽、一汽丰田、小米、理想等京津整车厂供应链。
产业一盘棋,协同是关键。
与产业项目的简单转移承接不同,想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需形成更强大、更有韧性的重点产业链。三地绘制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6条产业链图谱,共同实施落地方案,协同创新攻“卡点”,联合招商疏“堵点”。
以“链”为媒、优势互补,京津冀掀起一场产业协作新浪潮。三地规划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启动建设,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揭牌成立……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2024年12月,三地联合共建的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目前,京津冀地区共拥有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5个由三地联合共建。
突破地理上的“有界”,形成实践中的“跨界”。京津冀携手,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中实现共赢。
机制创新,打通要素流动“任督二脉”。
2015年设立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2024年有了新名字——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该产业园在国内首开“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吸引60多家京津等地的药企沧州“安家”。
平台搭建,按下“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快进键。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加快建设,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揭牌,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上线。
2024年,我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4.8%。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创新“链链相通”、产业“从点到面”,河北立足自身禀赋,与京津合力“燃”动新引擎、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共织百姓“幸福网”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不断释放“协同红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发展将会更协调、民心将会更凝聚。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
一桥连京冀。孟辉,家在大厂,单位在北京。2024年9月29日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建成投用后,这条路成为孟辉上下班的首选。他说:“有了厂通路,通勤时间至少节省40分钟,生活质量提升了,工作劲头更足了。”
京蔚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怀兴城际廊兴段开通运营,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二期工程开工……2024年以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交通网越织越密,京津冀主要城市已形成1至1.5小时交通圈。
山同脉,水同源,地相连。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便利,还有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成效。
好生态成为幸福“标配”。2024年,河北实施营造林638万亩,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80%以上,优良天数为267天。去年京津冀区域优良天数比率接近75%,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质全部消除。
着眼于教育、养老、社保等百姓关心事,一项项利民之策落地开花。
优质教育资源“跨省过河”,辐射带动更多区域。300余所京津学校与河北开展合作办学,基础教育注重共建共享。13所省属高校与29所京津高校深化合作,130个合作项目有序开展,高等教育加强协作。
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家门口看名医。河北与京津共建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河北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京津专家问诊服务。京津冀三地914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686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
打造就业“金招牌”,“河北福嫂”叫响京津。仅去年一年,我省就向京津输送“河北福嫂”2.81万人次,“河北福嫂”在京津家政市场占比分别提高到30.45%、15.4%。截至2024年,在京津,这样的“河北福嫂”已经有11.45万人。
小小的社保卡,已成为京津冀居民的“通关秘籍”。京津冀三地社保卡“一卡通办”应用场景扩展至44项。看病报销、借阅图书、参观博物馆、乘坐公交地铁,都可以享受“同城待遇”。
协同的速度,幸福的刻度,都让重大国家战略有了温度。
瓣瓣同心,共谋发展。“协同红利”让百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