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带领四千多名社员搭上致富快车

日期:05-07
字号:
版面:第A01版:第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保立,红薯苗已经种下3天了,是不是该浇第二水了?”5月3日上午9时,文安县益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董少华急匆匆走进合作社办公室,向合作社理事长董保立咨询起当前的管理技术。

“对,现在正是浇水的好时候。这几天要勤浇,每次浇水一定让土壤湿透。”董保立一边说,一边跟着董少华走进红薯地,蹲下身子,示范着如何调节水肥一体化设备。

“再过几天,就可以增施有机肥,把湿度控制在60%左右,保准亩产超5000公斤!”董保立说。

董少华边记笔记边说:“保立一来,啥问题都能解决!”

红薯得抓紧浇水、小麦正一喷三防、大棚西瓜要抓紧授粉……刚在北京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董保立就马不停蹄地回到合作社,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要把这份崇高的荣誉转化为奋进的力量,带领更多乡亲用勤劳双手共创美好生活。”提起和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目标,董保立格外有干劲。

回顾过往,2010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看着当地农户土地分散种植、销售模式单一,农产品很难卖出好价钱,从外地经商回乡的董保立心急如焚。

“农业不能靠天吃饭,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董保立下定决心投身农业。他购置农机、流转土地,开启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探索之路。他还报名了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函授班,一学就是两年半,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类种植技术、科学管理培训,让自己变成懂技术的“新农人”。

2012年,他牵头成立文安县益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周边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和土地托管协议,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乡亲们搭上致富快车。

董保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让社员成为合作社的真正主人,得到更多实惠。”

走进合作社西瓜种植基地,近200个大棚首尾相接、错落有序。大棚内,嫩绿的瓜秧上贴着红、黄、蓝、白、紫不同颜色的标签。

“不同颜色代表距离成熟的天数不同,这样就能避免早摘或晚摘。”合作社社员、兴隆宫镇沙窝村村民高双宾正蹲在瓜秧旁指导工人进行人工授粉。

2020年,高双宾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还在董保立的指导下学会了西瓜种植技术,成了一名技术员。

“流转费每亩500元,再加上合作社每月工资6000多元,以及年底土地分红,去年收入了12万多元,比在外打工翻了一番。”高双宾告诉记者。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