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乡愁里的哲思

日期:05-06
字号:
版面:第B04版:第八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阎伯群

暮春的夜晚,翻开王英的散文集《五味回眸》,仿佛推开老家落了灰的木柜,翻出压箱底的粗布棉袄。那些带着麦芒的回忆、裹着油香的往事,在钢筋森林的缝隙里悄然生长,给奔忙的现代人递来一把打开乡愁的钥匙。

全书分为“乡情篇”“风物篇”“情感篇”“感悟篇”“节气篇”五辑,均是作者近年来发表在《散文选刊》《鸭绿江》,以及《人民日报》《河北日报》《今晚报》等三百余家报刊作品的精选。

作者生活于冀中平原,童年的往事成为其终生抹不掉的记忆。那不仅是故居院落里的泥墙、村前的老树、蜿蜒的蜈蚣河、飘香的原野,还有童年的六郎堤、妇女渠,河床上的蓝色天空,以及古霸州的老堤晚渡、霸台朝阳、北楼山色,倒映在河流里的故乡,一景一物皆是诗,一地一处总关情。

在情感的底色上,是一望无际的多彩画卷。其中有儿时淡饭粗茶的味道、小凤理发师灵巧的玉手、令人垂涎的五月鲜桃、赤脚医生专业课堂上的听诊器、水井房女友的紫花布衬衫,永远难忘的青岩古镇、荆楚大地的黄鹤名楼、张北草原的阳光、绣着二十八朵菊花的婚纱……一地一物,无不令人魂牵梦绕。

书中尤为动人的,是那些浸透人间烟火的器物。《母亲的葫芦瓢》里,半个葫芦剖开的不仅是果实,更是中国乡村最朴素的信用体系。借粮时尖尖的一瓢玉米面,还粮时更大一号的满瓢,量的是粮食,称的是人心。就像老屋门前的石磨,转着转着就把“借小还大”的厚道,磨进了几代人的血脉里。

在《童年的槽子糕》里,发霉糕点引发的腹痛与香甜滋味的双重体验,构成了特殊年代的物质隐喻。作者将早年的饥饿记忆与当下丰裕的现实并置,让槽子糕的甜香穿透历史,在口腔与记忆之间搭建起时光隧道。而《母亲的千层茄子》中,五香粉与葱花的香气相遇,不仅再现了铁锅柴火的温度,更在味觉上重构了我们过往的生存美学,即当今精心计算油量的煎制技艺,恰似贫困年代里农妇们凭借智慧才能生存的技巧。

《童年的杂面条》里那碗榆树面拌蒜汁的滋味,是物资匮乏年代最温暖的馈赠。作者用舌尖丈量时光的笔触,让金黄的麦浪化作面粉,在案板上铺展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当铁锅柴火被煤气灶替代,手擀面成了超市冷柜里的工业制品,那些蹲在土灶前咽口水的期待,拌着花椒油吸溜面条的酣畅,便成了穿越时空的味觉钥匙。

王英的饮食书写从不着墨于珍馐美馔,却能让读者在粗瓷碗沿的豁口处,尝到比山珍海味更绵长的回甘。

《风吹麦浪》中的麦子是会说话的老师。它们春天顶破冻土,夏天弯腰灌浆,秋天坦然赴死,把一生的故事写在麦芒上。农人看天吃饭的焦虑,化作计算收割时机的智慧,这些土地教会的手艺,比任何成功学都更贴近生命的本质。而《家乡的“麦黄杏”》里,树影婆娑的老杏树像个沉默的见证者,看孩子们偷摘青杏,看母亲把最好的果实送给邻里,年轮里刻着比家谱更生动的家族记忆。

在那岁岁轮回的二十四节气里,读者看到了春雪的洁白和寓意,看到了春夜喜雨的柔情。原来是惊蛰的蠕动,唤醒了清明细雨下的艳丽花海;是那个“秋雨的早晨”,送来中秋的圆月、诗意的重阳是那如霜的晨露;是那漫天飞舞的雪花,让我们嗅到了又一个金秋的韵味。

作者用沾着泥土的笔尖告诉我们,记录不是为了复古,而是给狂奔的时代系根风筝线。当"00后"们对着智能冰箱讨论“饥饿”的语义,当乡村老灶台变成网红咖啡馆的装饰,《五味回眸》里的葫芦瓢、杂面条、麦黄杏,就是留给后人的文化种子。它们或许不能对抗遗忘,但至少能让未来的人们知道:我们的祖辈曾这样爱过、活过、痛过、笑过。这正是本书留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