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8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军旅生活的不灭记忆

日期:04-30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李虹瑾 本报通讯员 武丁

4月26日上午,本报编辑、知名作家谭国伦应北京市海淀区作协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邀请,参加由北下关文联和北大纵横集团承办的“作家面对面”活动中,在北大纵横四楼分享其获梁斌小说奖的长篇小说《少女河心》。资深编辑、知名作家、评论家30人和京冀两地高校70名大学生现场参与,线上读者观众23000多人观看直播。

分享会上,谭国伦以新兵上岗和儿子出生时发生的两个故事开头,诙谐幽默地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武警部队战士报道员成为一名作家的历程,分享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想法和出发点,并对书中主人公命运、婚姻情感追求和向往进行了解读。

谭国伦在分享中说起自己的几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作品出版后获得梁斌小说奖;二是作品得到广大读者认可的同时,也得到评论家们的关注,有几十位评论家为该书撰写了相关评论;三是没想到书很畅销,上万册小说在各大书店和网上书店几乎断货。 在谈起自己的创作体会时,他谈道:作品只有感动自己才会感染别人,作家一定要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提炼其价值。自己这部书就是对12年军旅生活的再提炼再升华。作家适合写什么体裁就写什么,创作要做多面手。创作出作品后要反复打磨修改。多读书,读好书,读书还要多运用“四读法”:初读、细读、精读和闲读,特别是多读评论书,文学评论最是能提升自己文学素养。

中国文联出版社资深编辑,长篇小说《少女河心》责任编辑阴亦璇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在审读这部长篇小说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有时在下班乘坐地铁时细读到有关章节,哭得稀里哗啦,深深被感人的故事和作者细腻的创作笔法所感染,作品里面充满了作者对军旅人生的历练,作者的信仰、感情和力量,深切感到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幅时代画卷。 作者用一个又一个紧凑的情节把故事推向高潮,少女河畔那永不凋零的记忆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著名作家、评论家曾祥书在发言中强调:长篇小说《少女河心》的美学特征在于悲剧性的结尾——让美丽死去。当作者借助文学让美丽死去时,读者可以更多地感受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特别是有着强烈代入感的读者,会为之伤心痛苦,为之撕心裂肺。这一因文学中的死亡描写而产生的阅读效果,就是“死亡”作为审美客体在人们身上出现的审美反应,也是死亡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艺术魅力。

著名军旅作家孔立文在发言中谈道:这部长篇小说《少女河心》,以两名年轻军人的成长履历和军旅生活为切入点,通过摹绘与再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军营生活的人物群像和现实画卷,关注普通军人的人物命运和内心波澜,探寻特定背景下的英雄话语及精神内核,彰显了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艺术真实的生命来自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生活真实。二者完美统一,文学作品才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正因为谭国伦融入了自身的生命体验,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才有血有肉,立体多面,没有一丝脸谱化的痕迹,如同这些人物就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小说语言质朴清新,细腻灵动,有一种天然的诗性之美。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开掘新的叙事和表意空间,着力拓展军旅题材的创作边界,通过回望变革与转型期的部队生活真实样态,带给人们对于军人的使命价值以及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深邃思考。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执行主编、著名评论家邓迪思,作家赵国培、丁岚、郝凤仙等也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评论和剖析。

据悉,本次读书分享会已经是北大纵横举行的第636场活动。梁晓声、梁衡、李一鸣、彭学明、乔叶、周敏、红孩、王丹誉、冯小军等上百位著名作家都先后到场,为首都高校学生们进行分享,指导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