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岁老人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在第六记“误传记妄”中,有这样几句话:
默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读至此处,心,狠狠地疼了一下,却又软软地温暖起来。在那样一个荒唐得让人失去理智的年代,两位老人不曾泯灭心中的美好,那童真的心简单纯净到了圣洁。一句“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的话,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那个时候,老人承受着非人的待遇,却痴心不悔。可以说,书便是他们的命,有书读,什么日子都过得。
自然,名人大家著书立说到暮年非常人能比。谁说过,在上帝面前,生命是平等的。老来读书,更是无分贵贱,且看老在寻常百姓家。忘了在哪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报道,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学习上网,且不说老人的文章如何,单是这与时俱进的阳光心态就让人叹服。她为自己取的网名更是让人心生感动,“年方八十”。多好,任何粗糙的心读到,都应该泛动一丝柔软,不是吗?
老,仅仅是他人对生命年轮的一种看法,墨香浸染的生命,永远不会衰老。老去的日子里,只有努力充实完善自己,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才能真正做到老是一宝,才能永远不是社会与家庭的多余。
曾经听一位亲戚讲过她公公婆婆读书的故事,婆婆一生,除了读书,别无所好。谁知老来眼睛不好,但有闲暇,公公便守在身边读书与老伴儿听。很多日子,我的头脑中总是幻想着那美丽的画面,白发墨香轻执手,应该是这世间最动人的温暖吧!
而我自己呢,已是花甲之年,虽尚无微老明显特征,可是到底有岁数在那里等着,欺瞒不得。为老去的日子提前作一些规划,也算是未雨绸缪吧!平生无所好,独喜文字暖。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墨香里慢慢老去?
拥被闲读是儿时养成的习惯,春寒料峭,窝在被窝里看自己喜欢的书,除了留出脸部,其余全部包裹严实,很舒适的一种暖暖的享受。床头柜上放置了一个两层的收纳盒,可以摆放十几本书刊,随时更新。而《浮生六记》从不更换,不是日日要读,只愿庸常日子里能有芸娘那一份情致。
阅《浮生六记》,不忍读“坎坷记愁”的种种酸楚,唯偏爱“闲情记趣”一章的活泼。“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每每读到这几句,便觉唇齿生香。芸娘之聪明,处处可见。无论择顽石做成的盆景,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还是蒸透沉香徐徐烘之,能够使香幽韵而无烟;更能觅蟑螂蝴蝶,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使案头瓶花精妙入神等等。想象那布衣素服的寻常女子,偏能将琐碎穷苦过出一份情趣来,无怪林语堂说天下最美的女子非芸娘莫属。
芸娘的情趣读得多了,也忍不住偶尔仿效,农家的苍白琐碎依旧有情趣可寻。农家简陋的餐桌上,我可以蒸出各色花馍,五彩缤纷;寻常菜蔬,我可以拼出好看的造型增加食欲。《浮生六记》说,“余之小帽领袜皆芸自做,衣之破者移东补西,必整必洁,色取暗淡以免垢迹,即可出客,又可家常。此又服饰省俭之一端也”。任何朝代,节俭应该是不过时的美德。而今丰衣足食,缝缝补补自是不再需要,不过,我买碎布头自己做的衣服,照样能够衣饰得体。省下银两买诗书,也是芸娘给我的一种启发吧。
客厅里,电视墙装修成博古架样式,可以放比较高档一些的精装书,也是农家书香的面子,我并不是只买二手旧书,节俭固然,购书并不是永远吝啬。沙发上永远有我正在读的书,乡间多有串门人,家长里短说是非,如果我不得不陪着耽误时间,阅读可以避免言多语失。
厨房里没有读书角了吧?怎么可能。农家日子,但凡做得动的时候,六七十岁也要干活挣钱的。不然,一个月二百块的养老金怎么生活?窝在沙发上读书的时间不多,厨房却是每天必须操持忙碌的地方,而油烟霸道,书是不敢多放的。饭后小憩,读一篇千字小文最合适。农家饮食不大讲究,一般家庭都是一碗素面填饱肚子,而读一篇梁实秋的美食文章,诸如《咖喱鸡》《烧羊肉》《醋熘鱼》《炸丸子》,能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六十岁,应该说是生命的第二春,可以认真地为自己活一回,仔仔细细地准备着优雅地老去。但凡有时间,读书之余,我也细细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撰写的小文不时在报刊上发表。为了不落伍,我紧跟潮流开通了公众号,乡间琐碎常更新。读与写,不仅仅能充实单调的生活,更能预防老年痴呆,何乐而不为呢?
记得很久很久以前见到过这样一句话:藏书防老。初见,如同相遇多年的知己,会心一笑;再读,仿若西窗有红烛,欢喜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