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8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苍凉之美

日期:04-29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日暮苍山远 黄磊 摄

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张爱玲用犀利的语言、颓废的情调、精致的描摹和对人性深刻幽微的洞悉为文学世界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苍凉美学”。

关于这苍凉的底色,张爱玲自己是这样说的。“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她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作为读者,我们对苍凉是一种什么感受?品味张爱玲的作品,作品中弥漫的忧伤气息、颓废情调、悲凉结局,是作者把一只外表光鲜而内部霉烂溃败的鲜红桃子一点点地剥开并展现给你看,是她对苦痛清醒地感知和对磨难悠长地体味。犹如一把钝刀子,在娇弱的身心上慢慢地滚动切割。

张爱玲的苍凉是她用自己的生命来演绎的。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天才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她的散文《天才梦》里她写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她三岁能背诵唐诗,七岁写了第一部小说。八岁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十七岁时写了她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从而一炮走红。继而《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金锁记》《封锁》《倾城之恋》等经典作品喷薄而出,一发而不可收。在20世纪40年代的香港和上海成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文学新星。

《金锁记》被美籍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评论为“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据此而判定张爱玲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那时的张爱玲也不过23岁。“出名要趁早啊!”可以想象得出,张爱玲在说这一句话时新月似的细眉高挑,明澈而又深邃的双眸流转,红艳的嘴角上扬,俊秀的面庞上浮现出一丝得意和清高的微笑。

最能体现张爱玲苍凉基调的经典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说出这一句话的张爱玲仅仅十九岁。调制出张爱玲生命苍凉色调的是她显赫的家世和不幸的童年。张爱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豪门贵族家庭。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她的祖母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如此显赫的家世却偏偏遭逢末世,她的父亲张志沂精神颓废、沉迷鸦片、挥霍家财,终至穷困潦倒、郁郁而终。张爱玲母亲黄逸梵是勇于跳出那个没落时代的勇敢叛逆者。在张爱玲4岁时,她因忍受不了丈夫的颓废堕落,愤而出国留学。后来在丈夫的反复忏悔和呼唤下又回来继续生活了几年,最终因对丈夫绝望,毅然决然提出离婚,抛下年仅14岁的张爱玲和13岁的儿子张子静,再次远渡重洋。后来,张父又续弦。继母孙用蕃也出身名门,是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的女儿。敏感早慧而又生性倔强的张爱玲,跟继母的关系无法调和。在一次冲突中,张爱玲被父亲暴打并幽禁起来。张爱玲在佣人的帮助下逃离了这个弥漫着鸦片味道、颓废没落的大家庭,投奔姑姑。从此父女关系破裂,失去经济来源,她只能靠写作谋生。所以有人说,张爱玲虽然才华横溢、身负盛名,在中国文学史中举足轻重,但她终其一生也没有走出不幸的童年形成的强大阴影。这陪伴了张爱玲一生的甬长阴影造就了其作品的苍凉底色。葱绿配桃红调制出的苍凉色调,葱绿的是她天真烂漫、勃勃郁发的天才少女年华,桃红的则是她心中那道永不愈合的鲜血淋淋的身心疮疤!

张爱玲生于1920年,卒于1995年。其一生经历了清朝覆灭、辛亥革命、民国初建、二次世界大战、上海沦陷、香港陷落、汪伪政权垮台、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直至她离开大陆,移居美国,孤身飘零、客死他乡。她的人生经历可谓是波澜壮阔、历尽沧桑。她天生的才华与她饱经的磨难,更加上她与民国第一渣男、大汉奸胡兰成错许的爱情,造就了她一生的孤寂和苍凉。“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她不经意写出的这句话,成为她不幸人生的谶语。

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她苍凉人生的注脚。在《自己的文章》里她写道:“好的作品,还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能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

她引用杜甫的诗“残羹与冷炙,到处潜酸辛”,高度总结概括了她天高地阔的天才年华和孤寂苍凉的悲剧命运。

“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这便是张爱玲创造的苍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