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腿阻拦高铁关门 公共秩序不容漠视
日期:04-25
近日,一则“女子伸腿阻拦高铁关门”的视频引发关注。4月20日,广东深圳铁路公安处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警情通报称,铁路公安机关经调查,4月18日13时许,D2404次列车在深圳北站3站台关门时,旅客吴某某(女,43岁)不听从工作人员劝阻,用身体阻挡车门关闭,其行为构成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违法行为,铁路公安机关已对吴某某处行政拘留处罚。
工人日报:“阻拦高铁关门”被罚,如何让不逾矩成为肌肉记忆?
就公共秩序而言,这种行为是对集体利益的公然侵害。高铁运行以秒为单位计算,一人拦车可能导致整条线路调度紊乱。数据显示,京沪高铁每延误1分钟将影响后续7列列车运行。涉事列车虽未晚点,但工作人员被迫中断作业流程,已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若人人效仿“拦车等人”,高铁的时效和安全等优势将无法保障。
从文明维度审视,此事折射出部分人仍未适应现代公共生活准则。乘客的规则意识是高铁高效运转的重要前提,该乘客的行为暴露出一些人将个人需求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把公共交通工具当作可讨价还价的私人场所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与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网络舆论场中仍有“情急之下可以理解”的杂音,这种对不文明行为的宽容,实则是文明进步的绊脚石。
好在,此番事件发生后,铁路部门的快速响应、警方的依法处置、舆论的理性批判,形成了规则维护的合力。但治本之策还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大普法力度,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纳入公共场所宣传;另一方面可借鉴民航黑名单制度,对严重违规者限制乘车。此外,还应培育起更多人的公共精神,让不逾矩成为肌肉记忆。
河南日报:螳臂当车式闹剧可休矣
近年来,阻挡高铁关门事件时有发生。仅在今年春运期间,全国就发生多起乘客阻挡车门事件。这类闹剧之所以频频发生,说到底还是因为风险和代价太小——面对那些刁蛮任性的乘客,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切肤之痛,才能让他们懂得遵守规则。
针对扰乱秩序的乘客,航空公司有黑名单,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也会被列入黑名单。借鉴这样的管理思路,对于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人,也不妨列入黑名单,让那些刁蛮任性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规则不是橡皮筋,文明不是选择题。出门在外,每个人的行李箱里都应该装着对规则的敬畏,这是红线也是底线。
湖南日报:公共安全不容个人任性
类似漠视公共安全的案例并非孤例。“霸座男”“霸座女”无视座位归属权,游客翻越景区防护栏拍照坠崖,醉酒乘客在飞机上殴打乘务员干扰飞行安全……这些极端行为背后,暴露的是少数人公共安全意识的淡薄与侥幸心理。他们或认为是“小事一桩”,或企图通过极端行为满足个人诉求,却忽视了公共场所有别于私人空间,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法律对违规行为的严惩,本质是对公共安全的刚性守护。对阻拦高铁女子处以行政拘留,既是对个体违法行为的惩戒,也是向社会传递“规则不可触碰”的明确信号。在法治社会,公共安全是不容讨价还价的,法律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震慑潜在违法者。只有让违法成本清晰可见,才能遏制“破窗效应”,避免更多人效仿。“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而法律,正是守护公共道德与安全的最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