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荏苒的古洼新韵

日期:04-22
字号:
版面:第B04版:第八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张俊锐

近读李宪涛先生结集出版的散文集《心随指走》,读来使人感慨有三:既有心灵鸡汤的滋补,又具陈年窖藏的淳雅,还不失为民生社稷的宝镜通鉴。

今生与李宪涛先生的友谊结交,或为上苍天意之冥冥使然:作者降生于渤海西畴沧桑古洼的文安县,长我几岁,而我则出生在黑龙港冀南荒原的南宫县。不仅同为古冀州所辖,亦同属降生在新中国的曙光里;而立之年,我在宣传部工作期间,接待媒体采访团,集中采写省农科院谷子专家、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李东辉同志,在南宫实验基地育种攻关的先进事迹,一大帮记者来宾中就有其人,也是我们邂逅初识;转年奉调我到省委机关工作,我俩又成了一个部门的同事……我与李兄渊源如此深远,诚如辛巳年央视春晚小品《卖拐》中,范伟的一句台词:“缘分呐”!

与李兄交情多年,亦属“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读了这部著作,方知他是一个极不“表里如一”的人:眯缝的眼睛不大,看人看事却入木三分;木讷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却大智若愚;寻常的一介凡夫,默默沉积却满腹经纶。他与那些皮囊光鲜的“草包”,恰成对比。还记得,曾写过一篇“知足常乐,无求则安”的拙文——《“迂腐”的坚守》,在2012年7月《南方周末》发表,李兄告诉我这篇文章被他在老家的胞姐看到后,打电话来鼓励他与我共勉,默默无闻当好组工干部、认真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从中我也感受到正直、正气、正义的良好家风,经年累月所带给他的有益浸润与滋养。他把人生与党员干部的修养相混凝,结成正果,担当重任,成为优秀的人民公仆。

书中的文化底蕴之丰厚,不禁使我想起他的过往:2014年秋月,赴文安巡视期间,闻其老父卧病在床,我便登门看望慰问。看到李兄家墙壁上琳琅满目的书画,心里才明白:他是出身于这样的书香门第,从小便受优良文化传统的教育和熏陶,给了他根红苗正的阳光雨露。加上学生年代勤奋求学、刻苦努力,奠定了他“少年强”的坚实人生基础。后来厚积薄发金榜题名,考入河北大学深造,使得他的文化层次又跨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加厚重、稳固了他的人生“地盘”。加上农村、军旅、工作岗位几十年的历练,他把学到的本领反哺社会,成为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且他并不满足,素日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似乎成为他人生修养的一贯常态。曾发现我们的共同点:无论在出差旅行的火车上,还是下基层调研的工作之余,都手不释卷沉浸于书中。我想这也是他观念新颖、思想新锐、语言新潮、与时俱进、勇立时代潮头的法宝。正如诗圣杜甫37岁那年所作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广泛阅读,使得他“腹有诗书”,储藏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选金矿石”,再经过他头脑的思维熔炼,使其自然分泌的思想源泉流淌不穷。因此,他的写作游刃有余、犹如神助。其作品不仅有内涵、有意蕴,更有思想的深度、哲理的硬度,品质显然非同寻常,颇得读者喜爱。早年他便被吸收为河北杂文学会会员。20年前,他在搜狐网以《老椿树下的思考》为名,开写博客,陆陆续续十几年的激扬文字,收获了天南海北一批又一批热情追捧的“粉丝”,有多少读者从中汲取营养、获得裨益?又有多少人尽情饕餮、享受了特色独具的“李氏风味”文字大餐?随着自身“三观”的日臻成熟,进入人生收获的季节,他加大力度开采自己的“精神富矿”,便有了这些“古洼新韵”的茂盛文字。

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宪涛自然亦不外乎,但是他把“勤奋”“积累”的养分,在大脑里充分吸收,生长出他的思维“专利”,我说这便是他的“天才”所在。

经典名著《红楼梦》,多少人阅读研究,但多数人是沉浸在历史的场景中,而他的确不愧为老牌的组工干部,却能把这些历史人物,在新时代因人而异、妥善“安置”再上岗:《麝月最合适做个空姐》《小红最合适做个业务员》《芳官是一位好演员》……(《<红楼梦>的其中味》)。

老子《道德经》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民间演绎为俗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断言宪涛君凡之目睹,探究的是表象掩盖下的本质,吸纳的是出类拔萃的精髓。如:“唐诗是给人慷慨悲歌的,宋词是给人低吟浅唱的,元曲是给人载歌载舞的”(《心随戏谈》)。

历史寓意故事,被世代多少人照抄照搬,而他却突破常人的“误解”,奇思妙想,特立独行,以自己的视角和逆向思维,赋予合理的新解。他将“南辕北辙”的另类独行人,视为“第一位环球旅行者”;他将“对牛弹琴”的公明仪,视为“第一位科学养牛大王”;他将“叶公好龙”的子高,视为“第一位抽象派雕塑家”;他将“东施效颦”的东施,视为“第一位不怕人笑话的孝女”;他将“杞人忧天”的主人翁,视为“第一位预测小行星可能会撞击地球的人”……

还有他那才华横溢的文字作品中,独立的思考、独具的慧眼、独辟的奇思、独迸的灵感、独生的妙想、独创的箴言、独特的词语、独织的文翰,犹如多彩锦绣,琳琅满目,缤纷展现:

“在小院内生活了一个多月了,白杨树已被秋风‘删减’得伶伶俐俐,银杏树在月色中泛着黄色微光,不似太阳地儿里的银杏叶子,有点像梵高笔下大片的向日葵,金黄得耀眼。”(《一瓢饮》)

“周二还是穿着冬天的衣服,周三突然燥热难忍,在办公室就脱下了毛衣毛裤,边脱边想还是人好,这毛好脱,但那些小猫小狗们怎么办呀,那毛不是说脱就能脱下来的。”

“毕竟是春天了,上帝又抖开了五色的彩缎撒开了二月的鲜花。”

“齐国是现代山东的地界儿,山东男人俗称山东大汉,怎么历史上出现了晏婴、淳于髡这么多浓缩的精品?”(《齐国的笑话》)

“思想是一列超光速列车,可以穿越时空到达任何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但思想者却不是列车上的旅客。”(《思想的火花》)

“一个人无缜密的思维上当多,一个社会无缜密的思维“刮风”多,一个国家无缜密的思维弯路多。”(《思考的浪花》)

这些熠熠闪光的语言,就像珍珠一样镶嵌在他的字里行间,甚至散发着哲理的氤氲,那么养眼,那么好看。

去年国庆,他以一幅《和平延年》的国画,献给新中国华诞。初睹疑似大家手笔,细看落款乃为李兄大作。后来方知退休下来有了功夫,他依然老有所为,精心研习李苦禅大师大写意国画。乙巳春节过后,他又送我几幅墨宝,其笔墨厚重,气势豪放,意态雄深,用笔洗练,线条明快,步趋大师意韵,令人赏心悦目。甲辰年末,其画作《雄鹰展翅》,荣获河北省纪念巡视机构成立20周年书法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文安古洼,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