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吃面,走路打偏偏”,这就是甘肃人对一碗面的热爱。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甘肃陇西人,每年过年回家落地吃上的第一顿饭,必是婆婆用心烹饪的一碗热气腾腾的大肉面。
在陇西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面食,但像婆婆这般会做大肉面的却并不多。婆婆做的大肉面,没有奢华的食材,也没有耀眼夺目的品相。它只是用普普通通的材料,加上朴实无华的做工,在家人们的心中却有着无可替代的味道。其实,婆婆的大肉面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独特的匠心。
做大肉面,炒好大肉臊子是关键。婆婆通常会使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作为肉臊子的主要原料。婆婆炒肉臊子可是有自己的独家秘籍。她炒肉臊子前,首先将五花肉切成小块,先炒肥肉至七八成熟,再加入瘦肉继续炒,加入花椒、大香、姜皮、草果、茴香等调料,炒至熟透后放入食盐调味,最后炒匀后出锅。香喷喷的大肉臊子一出锅就引来我们大快朵颐地先吃上几口,那味道简直太香了。
婆婆揪的面片更是制作大肉面的灵魂所在。首先,婆婆对和面这个过程就特别讲究,只见婆婆一手拿水瓢,一手在面粉中间刨开一个小坑,边浇温水边和面。此刻,面粉与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婆婆如同魔术师一般将一盘散沙面粉,时而翻腾,时而按压,时而呈圆形,时而现条状。不到5分钟,婆婆将一窝松散的面粉揉搓成一团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面团。然后,婆婆将面团分成若干大小相等的面剂子,小小的面剂子在婆婆手中轻盈滚动,变成一条条长短一致、厚薄均匀的长条形的面剂子。最后,婆婆在面剂子上均匀地抹上一层金黄的清油,覆上干净的保鲜膜。待其在时间的催化下,慢慢地醒发、松弛。
待面团醒发完毕后,婆婆用手掌将面团压扁,然后手握长条的两端,轻轻抖动,迅速拉伸、对折,往复两次,便成了三指宽的长面条。接下来,婆婆开始揪片下面了,只见婆婆边揪边推边捻,三个动作连贯细腻,一气呵成。片片面片宛如一只只白色的小蝴蝶飞入锅中,在水的簇拥下欢快地翻滚跳跃。待到白花花的面片先在白水锅中煮至八分熟,浮上水面,再用笊篱迅速捞起,放入盘中,淋上胡麻油,微凉便盛入碗里,放上几块肥瘦相间的大肉臊子,浇上早已调配好的汤,调上蒜泥和油泼辣子,再撒上些芹菜、香菜、葱等。一碗热气腾腾的、色香味俱全的大肉面被婆婆端上了餐桌。
我们早已迫不及待地享受着这至上的美味了!碗中的那香味浓郁的大骨汤和晶莹剔透的面片,每吃上一口都仿佛充满了婆婆的爱意与温暖。此时,一年来,在外漂泊时的艰辛与苦涩和对故乡的眷恋和乡愁,已慢慢地融化在这一碗暖暖的大肉面中。此时,对于我们而言,大肉面早已不是一种普通的面食,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陇西人的饮食记忆和家庭情感,让他们在世俗的沉浮中,找到了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温馨与安宁。
“咥一碗大肉面!”这是味蕾对美食的呼唤吗?不,它传递的分明是在外漂泊的甘肃陇西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与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