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养老问题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民生工程。而医康养人才是医康养事业发展和向老年人提供多层次高质量服务的关键。
一、相关背景和现状
(一)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加剧。2023年末,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约92.07万人,占比16.85%;65岁以上老年人约63.82万人,占比11.68%。同时,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中高龄。老年人中约有2/3以上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养老负担严重,全国平均每4.4人将承担1名老人养老。
(二)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
随着大批“60后”低龄老人的退休,老年人不仅数量上快速增长,养老需求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照护,拓展到健康护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营养健康等多元化方向。
(三)养老产业快速发展
2023年末,我市养老机构68家,床位27541张,入住老年人9487人,工作人员3705人。其中,京津籍老人5619人,占比59.23%,累计承接京津籍老人超23000人,居全省第一。
(四)养老服务人员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
2019年起,廊坊市民政局会同北京市通州区民政局联合为我市培训养老护理员2300人;近2年完成新增养老护理证书认定1180人,但相之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明显不足。
(五)医康养融合发展带来更大挑战
养老机构中医养结合有43家,建成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23家。全市康复医院5家,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55家。从事康复医学的医师仅246名、康复治疗师仅365名。
我市康养服务人员面临着人员缺口较大、专业性亟待提高、培训认证力量不足、科技创新实力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增长、规范性有待提升等问题。
二、关于多维度加强我市康养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康养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和引进
一是落实《河北省支持康养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市民政局等二十部门《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支持有关高校、职业技能学校增设康养类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康养服务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二是鼓励养老机构与京津冀高校对接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引进机制;支持高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硕博学位授权点建设;激励大中专院校和高校毕业生在养老机构稳定就业。三是发挥省市级康复培训基地作用,加强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培训,扩容康复专业人才总量。
(二)提升康养人才技能培训
一是政府主导,教育、人社、民政、财政等部门协同发力,有关高校和职业技能学院加强培训师资、实训基地、教材等建设,积极搭建各类技能培训平台,推动具有廊坊特色的“1+X”证书试点院校、培训基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落地。二是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参与举办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学校,促进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构建养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培养效率。三是鼓励支持各地及养老服务机构采取委托或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等产教融合方式,加强养老机构、家政服务等失能半失能急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三)进一步促进医养融合
鼓励支持我市三级医院开展医康养项目;支持二级以上医院与康养机构签约合作,建立分支医疗机构或设立老年病科,提升康养机构医疗保障能力;支持中医医院实施中医医养结合能力提升项目,尽快实现大型康养机构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对接覆盖。
(四)完善激励政策和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方面体制机制,引导培训资源向康养服务业集中。畅通职称申报渠道,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优先申报,解决在康养机构服务人员职业上升通道后顾之忧。
2025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2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