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信用积分建设 助力乡村基层治理创新

日期:04-16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我国有5亿多人口在农村,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关键环节。《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实现“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要求。这些政策指引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了奋进坐标。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主要依赖行政化手段与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传统基于宗族关系和地缘纽带的治理基础被削弱。同时,行政化指令在面对乡村事务的复杂性、多样性时,常出现“一刀切”的治理偏差,难以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各种问题交织,亟须探索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治理工具。在这一背景下,信用积分制以其独特的价值整合与行为引导功能被赋予全新使命,成为破解乡村治理困局的重要突破口。

信用积分制重构治理逻辑。信用积分建设以信用为核心,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量化为可累积、可兑换的积分。这种量化机制打破了传统治理中模糊的道德评价,将村民的公共参与、环境维护、邻里互助等行为纳入评价范畴,形成“行为—积分—激励”的闭环生态,印证了量化评价对治理动力的激活效应。更重要的是,积分体系将单向度的道德倡导转化为双向互动的治理机制:村民通过贡献公共价值积累信用资本,村集体依据积分数据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治理投入—价值回馈”的良性循环。

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传统乡村治理中,村民对公共事务常持“看客心态”。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揭示,当参与行为缺乏明确反馈机制时,个体易陷入“集体行动困境”。信用积分制通过构建“行为可量化、贡献可感知、价值可兑换”的激励链条,破解了这一治理难题。在物质激励层面,积分超市成为激活参与热情的“实体支点”。村民通过“劳动换积分、积分换商品”的模式,将抽象的道德义务转化为具象的物质回馈。在精神层面,通过精神激励维度则构建起荣誉认可体系。浙江衢州推行“信用之星”季度评选,积分排名前列的村民不仅获颁定制奖牌,其事迹还通过村广播、文化礼堂展板广泛传播。更具创新性的是,部分地区将积分与“好家风”“文明户”评选挂钩,将个人信用行为融入家庭荣誉体系。制度设计上,积分激励突破了“一次性奖励”的局限,形成阶梯式、可持续的激励网络。通过“储蓄式激励”让村民认识到,持续参与治理能带来长期价值回报,这种激励模式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参与治理的价值,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激活了村民自治的主体意识。

促进治理资源的精准配置。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资源错配与供需失衡长期存在。传统“普惠式”资源分配模式虽保障了公平性,却常因缺乏精准识别机制,导致“撒胡椒面”式低效投入。信用积分体系依托数字化治理工具,构建起“数据采集—智能分析—靶向施策”的精准配置链条,有效破解了资源配置中的“供需错位”难题。当前很多地区在探索“信用+资源”挂钩模式。贵州毕节将积分与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分配挂钩,规定积分达标农户可优先申报庭院经济补贴;安徽芜湖则将积分作为村级公益性岗位竞聘的核心指标,积分靠前村民获得河道管护、文化协管员等岗位的优先权。这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导向,使有限资源向治理贡献度高的个体与区域集中。

然而,信用积分制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2024年,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65.6%)较城镇低20个百分点,中西部偏远地区依赖人工采集数据,与沿海区块链信用链形成数字鸿沟;某些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城市基因”,忽视了乡村特有的差序格局,制度理想与现实土壤产生结构性张力;某地因评分规则与宗族伦理冲突引发村民抵制,暴露“水土不服”风险;少数地区信用评分权被村干部垄断,完全“干部说了算”,某村“信用分低于60分不得参选村民代表”的规定因违法被叫停,这些凸显出权力寻租与合法性危机。这些矛盾本质上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乡土社会转型不同步的缩影。

破解上述问题,需多维度协同推进。首先要强化国家层面的制度顶层设计,加快信用立法进程,重点围绕“信息采集—失信认定—动态评级—精准奖惩—修复教育”等环节构建全链条制度体系,明确数据权属、隐私保护与惩戒边界,禁止将信用分与法定权利直接挂钩,避免合法性危机。同时要深化地方层面的基层治理创新。比如针对偏远乡村网络覆盖不足难题,可探索推广“信用信息采集员+离线终端”模式,为无网络覆盖的行政村配备便携设备,数据定期联网同步,既解决技术短板,又保障数据真实性。再比如依托乡村熟人社会网络,组建由退休公职人员、乡贤代表、法律顾问等构成的“乡贤评议会”。在积分指标制定阶段引入伦理审查程序,重点评估指标与村规民约的契合度及群体公平性。

信用积分制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本质是现代化治理工具与乡土社会逻辑的融合创新。其成功关键在于平衡制度刚性与社会弹性:既需法治框架保障公平,也要尊重地方性知识;既追求技术创新,也需包容过渡方案。未来,唯有以民意为本、以实效为导向,方能使信用积分制从“政策盆景”成长为“治理森林”,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