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娜 通讯员 李勃霖)为全面落实“一池两新万企”行动工作部署,廊坊农信系统紧抓机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通过采取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协同联动、聚焦精准赋能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以金融力量赋能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奏响了“一池两新万企”行动的最强音。
强化机制保障 奏响金融创新“前奏曲”
廊坊农信系统自觉将“一池两新万企”行动作为一号工程,把“一池”资金活水的激活作为行动的核心,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并组织9个县级行社全部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配套制定“1+3+N”专项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分工,保障活动的落地实施。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正式出台后,廊坊农信系统迅速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协调9家行社全部加入属地政府工作专班,深度参与“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两张清单制定过程和专班走访活动,在全辖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累计走访客户9.89万户,授信155.45亿元,促使自身的“背包银行”“田间信贷员”品牌,成为农村和小微企业心中的金融名片。
同时,要求各县级行社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单列信贷计划、单设评审标准、单独考核推进,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大走访+小背包”“大网格+小分队”,推进“战略联盟+村银共建+社区互联+整村授信”,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创新推出20余款特色化信贷产品,推动“一池两新万企”行动深度融入廊坊经济发展。
深化协同联动 提效担当作为“交响曲”
“两新”指的是开展新“双基”共建(基层网点与基层党组织联动)和新“三信”创建(信用微企、信用园区、信用县区)。据此,廊坊农信系统在新“双基”共建方面,加强了与乡镇两委、社区办、行业协会等的对接沟通,共同打造农信名片。通过召开专题行动启动会、银企对接会等形式,搭建银企交流平台,深化政银合作。
廊坊农信系统积极聚焦“引客入冀”“一业一品”,弘扬“脚底板工作法”,根据全量小微企业数据中的经营地址等相关信息,对名单进行初筛、分类,要求全体员工“进得了农家门、坐得下板凳头、聊得了百姓事”,扎实开展金融服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七进”活动。通过“入圈、延链、拓群、引数”开展批量化营销,开展“扪心三问”活动(走访是否用心?服务是否创新?群众是否满意?),以作风转变促进效能提升。
各县级行社手握“政策工具箱”的硬核支撑,依托“数字赋能”的战略先机,积极与属地政府沟通协调,圈链式摸排建档,网格化走访对接,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实现优先调查、优先审批、优先投放,用行动诠释担当,用效率展现作为,在推动“一池两新万企”行动走深走实中书写了新篇章。
聚焦精准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奋进曲”
“万企”指的是将资金精准送达到百万家小微企业和农村各类经营主体。作为县域金融的“主力军”,廊坊农信系统以“万企”为目标,主动聚焦农村市场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截至目前,累计为4.32万农户、15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1.74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1452.18亿元,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达1426.13亿元,占比超88.78%,全力服务107个重点产业集群、21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众多企业茁壮成长,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助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此外,廊坊农信系统创新推出20余款特色信贷产品,建设家金融便民服务店407,乡村振兴金融综合服务体92家,最大限度丰富了金融产品库和工具箱;选派金融服务专员33名,开展常态化走访,主动上门提供金融服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农户及农村企业4863户,授信30.47亿元,用信29.89亿元,金融服务更加精准,满足了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投入使用农信e缴费330个,搭建“银校、银医、银生”支付场景526个,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在此基础上,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呼应城市之策与监管导向,廊坊农信系统全力坚守定位、专注主业,重点支持廊坊五大主导产业,发放普惠小微贷款280.71亿元,支持高新技术、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贷款51.28亿元;绿色信贷71.01亿元,养老相关产业贷款1012户、金额8.68亿元,全面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获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①图为省联社副主任吴铁军作再部署动员讲话。
②图为廊坊审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纲作活动系统阐述。
③图为廊坊农信系统为金融服务队代表现场授旗。
④图为廊坊农信系统现场为信用园区代表授信。
⑤图为廊坊农信系统现场为信用微企代表授信。
⑥图为廊坊农信系统现场为新市民代表授信。
本报记者 陈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