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夕霞灼烁,大片云朵遥浮碧空,两株老杨花序初萌。老树铁干笔挺,枝杈虬盘,虽映着霞光,却依旧不惹脂粉,昂昂磊落,尽显出尘绝俗,让人一见之下不由逸兴遄飞。本欲效古人雅趣即兴吟诗一首,开口间才发觉自己才疏学浅,胸无点墨,想一挥而就实属妄念。回返屋中,思谋良久,涂涂改改,直到夜半终以“早春见墙外杨树”为题,成七绝一首:“年来花序又围株,细雨和风始昭苏。若问葳蕤何日见,刘郎尽褪流火出。”是时自鸣得意,窃以为事理通达,用典精准,“刘”“流”同声,颇具妙趣。如今读来,却觉笔法生涩,架构松散,平仄处多有不妥,果是少不经事,贻笑大方了。
不过此次耗时良久的创作经历却激发出我对写诗填词的莫大热情。借着图书馆的丰富馆藏、网络的便捷高效以及充沛的业余时间,我在大量阅读诗词歌赋原文的同时,又由王力先生所著《诗词格律》入手,先后品读了《人间词话》《诗境浅说》《沧浪诗话》《诗歌二十四品》《围炉诗话》等一批专业理论著作,王国维之谓境界、严沧浪之谓兴趣、李笠翁之谓结构、喻守真之谓蕴藏……都给予我莫大启迪。随之自己开始摸索创作,迄今草就古典诗词近二百篇,约有半数侥幸于各类刊物发表。当然,对于激发热情的老树我也不曾忘怀,创作期间以“雨后杨”为题,依韵王摩诘《阳关三叠》成七律一首:“朝来疏雨洗轻尘,庭外杨枝别样新。掌叶频书文若簇,矩躯终挺理如鳞。凡庸不惹多宁静,扰攘无踪自雅淳。坐望通衢车马促,喧嚣去尽始为真。”
《毛诗大序》中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回首自己学习古典诗词的历程,始终只为悦心娱己,因喜随缘。若问其间裨益何在,自忖益者有五。其一为富表达。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耳熟能详的诗词佳句,在社交中无疑能够让人更好地表达自身情感。“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诚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无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共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鼓舞……短短诗句一经道出,对话双方自是心领神会。其二为提审美。张海鸥先生曾言:学习古典诗词,就是要承传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艺术审美。中国诗词素来讲究淡而有味、淡而有质。细品慢吟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含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率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倍增哀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自然清美……种种美好仿佛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悄悄拭亮寻找美的眼睛、浸润享受美的心田。其三为添雅趣。1935年,陆侃如先生在巴黎大学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以“西北有高楼”来应答主考官为何“孔雀东南飞”的提问,浪漫活泼,铸就经典。《世说新语》里,郑玄让人把事情没做好的婢女拉到泥里惩罚,另一个婢女路过问:“胡为乎泥中?”第一个婢女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一个问得有灵机,一个答得有深意,让人读来不觉莞尔。更有李易安、赵明诚夫妇的赌书斗词,优雅地传递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意趣。其四为明事理。“穷理析义,须资象喻”是诗词体性的重要特征,无数文人墨客以各自独到的视角,写就诸多不同心境下的箴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催人奋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勉励勤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磊落操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高瞻远瞩……诸般道理让后人读来深感景行行止,心悦诚服。其五为塑心境。人生境遇,四时不同,难免遭遇纷扰纠结,以至心随境转、杂念丛生。此时,诗词的魅力熠熠生辉,照亮着每个难以入眠的夜晚。“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无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清澈率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豪迈峻拔……每一句都可让人汲取无穷力量,尽吐胸中块垒。
现今的古典诗词创作早已不负当年盛景,传承也愈发困难。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依然强大。让我倍觉欣慰的是:年幼的女儿对古典诗词很感兴趣,且其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较我读书时大大增加,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此,我和女儿一起查背景资料、延事件脉络、编语言文本、演剧情桥段……尝试着将课本中的《寒食》《秋词》《蝉》《木兰诗》等内容拍摄成了短视频发布在网络平台。虽然很不专业,却也自得其乐。
如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许多软件都可在弹指间便按照使用者要求编写出格律音韵完全准确的诗词。这极大降低了古典诗词创作的门槛,可同时也不免引发一众诗词爱好者的担忧:长此以往,精品佳句从何而来?其实大可不必忧虑。徐晋如先生曾言:诗词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仔细品读软件生成的作品不难发现,大多虽有古典诗词之形,却乏诗家比兴之意。中华诗词自《诗经》《楚辞》发轫,绵亘至今,其间潜滋的种种文化涵义早已融于国人血脉,所以才会见香草而怀屈原、梦大鹏而念太白、遇红豆而慕相思、望松柏而崇气节。也唯有这样的读者,方可于诗行词阙间领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但正因如此,今人在创作诗词时则需在选题、立意、架构、语言等方面更为着力,多在除“五俗”上下功夫、在具意象上做文章,借以实现东坡居士所谓“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主张。
一纪时光,悄然而逝。细细思量起来,自会平添几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慨叹。幸运的是:墙外杨花序如期而至,随风舞动依时;树下诗词人情怀不改,赤子之心未失。正可谓“我见‘柔荑’多妩媚,料‘柔荑’见我应如是”。若是有天软件生成的诗词已然可以做到语言含蓄、形式优美、韵律和谐、情感炽热,我必将心怀喜悦,乐见其成。因为稼轩居士早在850年前便说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