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盛嘉敏)近日,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法学院20余名研究生走进安次区人民法院龙河工业园区人民法庭,将民事诉讼法课堂搬到劳动争议案件庭审现场。学生们通过旁听一起长达2小时的劳动争议案件庭审,零距离感受举证质证程序的严谨性、法庭辩论的对抗性与法律适用的复杂性。
案件中,原告熊某主张因某物业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未签订劳动合同及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应当支付双倍工资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加班工资等,被告企业则出示《4050人员聘用合同》进行抗辩。庭审中,原、被告围绕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加班记录的举证责任、是否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等争议点展开“交锋”,6组证据材料、1名证人证言相继呈现。书记员同步示证系统的操作、法官对举证期限的严格把控,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证据裁判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原来法庭辩论不是影视剧里的慷慨陈词,而是紧扣证据与法条的理性交锋。”旁听学生在庭审笔记中写道。
主审法官在法庭调查阶段多次释明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于辩论环节精准归纳“是否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等三大争议焦点,并在最后陈述时引导当事人理性表达诉求。这种“程序正义贯穿始终”的庭审驾驭能力,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基层法官“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的司法智慧。
庭审结束后,法庭特别设置问答环节。学生们就劳动争议案件中单位的举证责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适用边界等问题与法官深入交流。
“以往课本中‘谁主张谁举证’是冷冰冰的六个字,今天看到当事人因无法提交加班审批记录而承担败诉风险,才真正理解证据意识的重要性。”一名学生感慨道。主审法官杜杨则寄语学子:“基层法庭每天处理着大量‘小案’,但每个案件都承载着群众对法治的期待。希望你们未来既做精通法条的法律人,更做心怀百姓的司法者。”
目前,安次区人民法院已与两所高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今年以来累计为100余名法学学生提供庭审观摩、案例研讨等实践场景。本次劳动争议案件的选取,既契合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增多的社会热点,又完整呈现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全流程,实现“典型一案、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
接下来,安次区人民法院将持续推进司法公开,把法学课堂搬到审判一线,让年轻法律人从踏入行业之初就筑牢公正司法的信仰,通过真实案件这本“最生动的教科书”,为法治人才培养注入实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