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缤纷风景下的烟火

日期:04-08
字号:
版面:第B04版:第八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随着全民阅读理念深入人心,不少人在游春踏青之外,选择读书学习,在书香与花香之中品味春天。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许振东

读书是我恒定的日常生活,多年来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阅已无数;但每读洪炳君老师的文字都感觉那么亲切自然,那么鲜活生动,那么气象万千。如今,又一部带着温度的书稿铺展在面前,我看到了更广阔世界中的缤纷图景,看到了一个诗人的凌云纵笔,也看到了茫茫人海中的滚滚红尘。

虽然作者常年生活在不大的县城,甚至还时常返居故乡的小村,但这并不能阻挡他朝向四面八方的行走。本书稿共分四辑,第一辑《我见青山多妩媚》主要记述他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及所感。《云南纪行》写他远至南疆,看到了洱海蔚蓝、苍山绵延的优美景色,感受到了茶马古道、纳西族木屋的奇异风情。《夜宿墨江县》又写他十年之后,来到更南端的墨江,在那里游览北回归线标志园、在哈尼族家庭的火塘旁与人攀谈。《一路向北到漠河》则写他们一行在夏天去追踪北极村的神秘清凉,沿路去瞻仰董存瑞烈士陵园,又由赤峰、林海、阿尔山到满洲里,穿越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然后又向东北方向进发,经根河向北跨越茫茫的大兴安岭林区,才来至题写着“中华北陲”四个苍劲大字的石碑前。

当然,他最熟悉而又最魂牵梦萦,也写得最多、最美的还是他的家乡。第一辑中的《美哉,固安城》《大美林城》,以及第二辑《故土行歌亲亲情》中的《梦里炊烟》《我的村庄,老屋和那看家的狗》《满院槐花香》等篇都主要是体现这一主题的作品。对家乡这个首都北京天安门正南五十公里处的县城,他不无自豪地写道:“走进固安城东西南北的四个进口,你会感到风格别样的景致。当你从城北看到固安收费站电子显示屏,就会感到固安独特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并不禁赞美,“置身整个城区,无论是空中的高层楼宇,还是地面的花草树木,都仿佛在向世人展示一幅壮阔精美亮丽的画卷。”

林城是县南著名的万人温泉小镇,作者对这里熟悉又深爱。在他笔下,此处“土地肥沃,流水潺潺,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不仅有开满金色花朵的千亩油葵园,还有鳞次栉比、功能齐备的欧式建筑,也“如同一幅长长的精美画卷”。故乡的村子虽小,在作者心内的图景丝毫不缺少光彩。他充满深情地这样描述:“村落的街道胡同,房前屋后,沟沟沿沿,空闲地上种植的树木茂密如林,有柳树、杨树、槐树、榆树、杜树。就连我村土地与邻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交界线上也全是柳树,形成了柳的长城。每到夏天,茂盛的树木,浓荫蔽日,恰似如来佛幻化的浩大绿伞,把整个村庄遮盖得严严实实,清清爽爽。从远处眺望我的村庄,又宛如海中的一座飘摇的绿色小岛。”在八月,这里有“密密麻麻,一串串,圆嘟嘟”,向空中尽情释放甘甜的红枣;在五月,打开村里自家的院门,顿时有一股芬芳扑面而来,弥漫他的周身。这花虽不名贵,但在作者心中可能最为灿烂。

洪炳君老师从事史志、文学创作二十三年,先后主编史志类著作三十余种、出版文学作品集四部,被人称作是固安的“司马迁”“名作家”。除去因工作需要而完成的不少官方志书,他主要是用自己多才的诗笔,充满热情、不辞辛劳地为身边的普通人作传。这不仅使他的写作更接地气,有浓郁的烟火味,也为之增加了厚重的生命力与活力。第三辑《风雨春秋平凡人》即全部是这样的内容。此辑记有德高望重、平易近人的老干部杨东林、爱岗敬业、博学多才的教育“常青树”齐金安、快板才艺和钳工手艺都极精湛的乡野艺人吴凤朝、驱车百里还饭费的好人齐全国、见危报警施救的“大善人”李永丰、勤劳能干的邻家大妈,以及县光荣院的三位女院长韩淑珍、韩淑琴、刘文新,和他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通过他的叙述与描写,我们看到了在平平淡淡生活中的众生相,看到了一颗颗朴素善良的心,看到了凡俗普通之中的可爱与伟大。

善于捕捉细节,在细微处显精深,抒真情,是洪老师作品的又一特色。第二辑《梦里炊烟》《最忆是乡情》《妈妈,我想你了》等篇是寄寓作者情感最为深厚,最能打动读者心弦的部分。《梦里炊烟》的开头写:“早晨,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就连雄鸡叫醒睡梦人的打鸣声也是湿漉漉的。村子中间大水坑边上那户蓝砖白灰顶上的烟囱最先冒起了青灰色的炊烟。依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青色的白色的房顶上,高高矮矮的烟囱分别升起了炊烟。那炊烟在风中打着旋儿,袅袅升腾,不一会整个村庄的上空就被一层青色的炊烟笼罩了起来,如同硕大的青色伞盖,如同漂浮的青色绸缎。”这段如诗如画的场景,从以“湿漉漉”来写天、地、鸡鸣,到结尾炊烟袅袅升腾漂浮成青色绸缎,似写景,又似写心;是清烟缕缕在变化,也是情思绵绵在浮动,非有极高敏锐细腻的才思不能把握与呈现。

《妈妈,我想你了》是一篇谁读谁都会落泪的祭文,开头先以一大段文字来写梦境:荒漠蔽眼的黄沙,自己在泥水满途路上的挣扎,天空由迷蒙到晴朗的变化,以及在红珍珠般太阳的照耀下,见到故乡的黄土壕、白杨树、灰顶红墙、榆树门的老屋,均写得历历在目;第二段又写旧日的黑狗摇着尾巴向他跑来,围着他周身打转转,蹦跳着用舌头舔他的手;并将他引到了院子,在一堆棉柴旁看到母亲穿着褐色的大襟夹袄,头裹藏蓝色的头巾,坐在马扎上摘棉花。见他来,只是直直地、傻傻地、苦苦地憨笑着,自己大喊,也得不到妈妈的回答。直至看到妈妈鼻子喷出鲜血,染红她手捧着的雪白的棉花。究竟是怎样的沉重、怎样的伤痛,让这其中的一景、一物、一言、一行在他心内留下如此清晰的痕迹?非是有现实真切的生活体验不能写出,非是有善于表现的妙笔不能展示。

颀长的身材,微黑的脸庞,说起话来,声音和缓,总是带着一团笑容,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洪老师。他以无限的真情为无数同他一样的普通人立传写心,同时也记录下自我曲折的生命历程和心迹。他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成长之路充满坎坷艰辛。

以这样的人生经历,最容易产生悲观低迷,怨天尤人的心态。但在洪老师的作品中却看不到这些,能看到的却是他宽阔的心胸和无边的世界,是乐观向上、不懈进取的昂扬品格,是知恩感恩、有情有义的家国情怀。他眼中的春天,充满鲜艳的花朵;他眼中的秋天,以果实遮蔽起萧索;他眼中的亲人,哪怕是远在千里也没有分毫阻隔。社会任一良知善行的闪现,他都希望能光彩于自己的笔下;他人对自己点点滴滴的恩泽,他都永远铭记在心,并不断化成缕缕情思融入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