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昀
清明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三大祭祀节日之一,历史可追溯至两千五百余年前。在这个以祭祀为核心的节日里,人们不仅缅怀先人,还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
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之一便是扫墓祭祖。这一传统源远流长,自古至今,中国人都有在清明时节回乡扫墓的习惯。身在他乡的游子们也会在这一天为先祖们献上敬意。
在祭祀扫墓时,人们会先清除坟墓周围的杂草,培添新土,以示敬意。随后,摆上精心准备的供品,点燃香火,以此寄托哀思。人们还会向先人述说家中一年的点点滴滴,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关心。
清明祭祖的方式因地区而异,一般可分为墓祭和祠堂祭两种。在古代,皇帝会设立祖祠,即太庙,以供皇家祭祀之用;而大家族则多为祖先修建祠堂,在祠堂内举行祭祀活动。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墓祭,因此清明祭祀也被俗称为“扫墓”。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以清明节前后的艾草汁为原料,与糯米混合后制成团子状,蒸熟后外皮碧绿,因而得名青团。这一特色小吃,不仅象征着春天的气息,更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