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推动公共领域用车新能源化,目前全市公交车共1901辆,公交车中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占比为100%。2024年新增的141辆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车辆。在主城区划定中重型货车核心限行区和外围限行区,强化中重型柴油车管控及交通疏导,切实降低车辆怠速尾气排放。保障成品油质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专项行动和成品油市场“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回头看”,确保相关工作扎实有效。
开展扬尘污染治理攻坚。针对施工扬尘,持续开展全市样板工程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督导建筑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两个全覆盖”“3+2”等精细化管控要求,精准防控建筑扬尘。针对道路抑尘,对列养干线公路严格实行每日清扫制度,重点区域延长保洁时间,加密清扫频率。2024年,全市“样板工地、样板道路”创建数量均达到90%以上。
加强秸秆垃圾露天禁烧管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组织有条件的县(市、区)申报、实施国家和省级秸秆项目;攻坚“三夏”“三秋”,切实做好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和离田利用,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保持在97%以上。狠抓露天火点管控。压实基层监管责任,发挥网格化监管作用,持续加大巡查、宣传、处罚等工作力度。开展集中攻坚行动。定期调度火点管控工作,通报相关工作情况。
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持续开展路检路查和入户抽查。把工作落实到平常和经常,将效果体现在日常。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2024年7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的《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进一步规范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和编码工作。加大对排放检验机构检查力度。将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严查第三方检测机构弄虚作假行为。强化重点用车单位监管。督导全市日进出20辆次或日运输量150吨以上的重点用车大户按要求建设门禁系统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时传输数据,指导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合理安排运输计划,落实应急管控措施。
严控乡镇污染高值。指导各地从扬尘源、工业源、移动源、燃烧源等方面深挖高值成因,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对重点地区开展全方位、立体式解剖,全面摸排分析污染源,建立乡镇、部门、村街、企业联动协同处置机制。加强值班值守,24小时推送、解决问题,及时消除污染隐患。
强化臭氧污染防控。对涉VOCs排放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对涉氮氧化物排放企业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召开VOCs治理专题调度会、培训会、座谈会,部署推进VOCs治理工作,确保各项治理工程早实施、早见效。全年完成年度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任务千余项。
加强烟花爆竹禁放管控。各级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共同推进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持续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
开展露天烧烤专项整治。坚持“源头管控、综合治理、长效管理”原则,全面排查辖区烧烤行业基本情况并建档备案,督导商户入室经营、安装使用油烟净化设备并及时清洗维护,引导流动摊点进入规范区经营,并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和执法监管。
推进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帮扶指导7家垃圾发电创A企业进行环评变更,推进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创A方案要求进行提标改造,邀请行业专家入企调研答疑,帮助企业切实解决创A难题。2024年12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华北电力有限公司廊坊热电厂被省创A办认定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提前1年完成创A任务,标志着我市火电行业企业全部达到环保绩效A级水平,实现全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5年,我市将严格落实国家和省部署要求,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以扎实推进重点工程为抓手,坚持调度会商、专家研判、24小时值班值守等工作机制,统筹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攻坚,全力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冲刺“十四五”目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