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雅淇
在廊坊市社会福利院,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用真情和爱心温暖着孤弃儿童和特困服务对象,用善行和美德感召着社会。自2009年投入使用以来,市福利院发扬“螺丝钉”精神,为90多名孤老残幼提供了生活起居、医疗保健、康复训练、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市福利院的养员包括婴幼儿、残障儿童、残障学生、成年残疾人和病患老人,情况复杂,需求各异。工作人员不仅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还要关注他们的医疗、康复、教育和心理需求。面对这些挑战,市福利院的员工们始终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用爱心和真情化解困难,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尊重和关怀。
2013年,福利院接收了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弃婴小伟。当时,小伟黄疸严重、腹部高隆、喂奶困难,生命垂危。市福利院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手术救治。尽管第一次手术后情况依然不稳定,但市福利院没有放弃,先后联系北京儿研所和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最终为小伟成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为了筹集手术费用,市福利院工作人员奔走呼吁,从社会各界筹集了近50万元善款。2015年,小伟顺利完成手术,恢复良好,并于2017年成功被家庭收养,开启了新生活。
类似的故事在福利院屡见不鲜。先天性食道闭锁的小春,仅0.9公斤的超低体重弃婴静静,先天性肛门闭锁的生生、壮壮、小雪,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乐乐、小杰等,都在福利院的精心照料下重获新生。能让这些被遗弃的孩子活下来、长起来、好起来、有未来,是每一个被遗弃孩子的最后希望,也是人民群众对市福利院的关注和期盼。
除了医疗救治,市福利院还注重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孤儿俊雨因脑瘫导致肢体和言语障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市福利院了解到他爱好看书和写作后,积极鼓励他安心创作,并帮助他整理书稿、联系出版社。2015年,俊雨的自传体小说《爱之花》成功出版,他也因此成为“感动廊坊十大人物”之一,并加入了廊坊市作家协会。2020年,他的第二部作品《梦的乌托邦》也顺利出版。
在长期的工作中,市福利院全体工作人员已不再将自己视为简单的员工,而是与孤弃儿童和特困对象血脉相通、心手相连。他们用爱心和亲情为这些特殊群体打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作为全省最后一个建成的市级福利院,市社会福利院不甘落后。15年来,市福利院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强基础、上水平、争一流,奋起直追。院内各项管理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健全;食堂、医务室、康复机构等设施不断完善;与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合作的特教班已运行10年,为30余名孤弃儿童提供了特殊教育服务;与广阳区心理协会合作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基地和多家院校的志愿者服务基地。
市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不仅是护理员,更是孩子们的慈父慈母、成年服务对象的至亲挚友。他们为孤弃儿童和特困服务对象就医绿色通道奔波,陪同孩子们去新学校报到,耐心调解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甚至在人手紧张时兼任绿化工、维修工、司机、搬运工和清洁工。他们的付出没有怨言,只为让这些孩子和成年服务对象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几年来,市福利院先后有十余人取得了社会工作师、教师、执业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护理员们也积极参加保育员、育婴师、营养师等培训。市福利院每年还开展养育护理、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特殊教育以及心理社工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职工的专业能力,为精准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15年来,市福利院累计呼吁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近千万元,儿童养护区和成人养护区的房间装饰装修全部通过爱心捐赠完成。此外,还探索成年孤弃儿童融入社会模式,通过提高学历、专项训练、链接资源等方式,帮助7名孤弃儿童实现社会安置。2018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孤弃儿童集中到市级代养,为孤弃儿童市级集中养育积累了宝贵经验。201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撤销生母监护权法律诉讼,为处理特殊儿童监护权归属问题提供了法律参考。
脚踏一方土,撑起一片天。他们用爱心和奉献为特殊群体撑起了一片晴空,也向社会传递了温暖与希望。
(文中涉及儿童名称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