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通武廊”三地聚焦工作落实、重点领域突破、优化协同机制等方面,细化完善年度工作方案、任务清单,纵深推进三地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近年来,廊坊市与通州区、武清区共同算好公共服务“一本账”,充满民生温度的创新举措接连推出:与通州和武清的60余所学校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和教育联盟,开展交流活动近百次,参与交流培训万余人次;取消域内参保群众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手续,让三地参保群众“少花钱、少跑腿、少费时”……
3月12日,在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在活动室内,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是京津冀教育一体化落地的第一批公办学校,也是潞河中学教育集团在京外布局的第一所学校。2021年10月,这所学校揭牌成立。目前,学校在校学生两千余名。学校秉承与潞河中学本部“同形、同构、同质”的办学目标,让三河市的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
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廊坊市与通州区、武清区不断深化校际协作,开展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领域合作,共同打造京津冀高层次教育共同体。2023年,三地签署新一轮《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共同组建12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和1个职教联盟、1个特教联盟、1个幼教联盟,涵盖三地63所学校,推动教育协同发展扩容提质。
近年来,廊坊市大力引进京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与通州区、武清区签订《“通武廊”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成立“通武廊”康复专科联盟、心血管紧密型专科联盟,在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人才培养、中医药等多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目前,廊坊市14家医疗机构分别与通州区8家医疗机构、武清区2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合作。与此同时,廊坊市24家医疗机构通过京津冀“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28家医疗机构通过京津冀“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让廊坊患者异地就医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重复检查。同时,“通武廊”三地开通跨省异地住院及普通门诊医保直接结算,让“垫钱+跑腿”成为历史。
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廊坊与通州区实现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异地“自助办”和294项涉企服务事项异地“全程网办”,与武清区实现300项便民服务事项和233项高频涉企服务事项“区域通办”……
以大运河为纽带,廊坊加快推进构筑“通武廊”三地文旅共同体,擦亮区域文旅品牌。三地加快探索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联合举办国际化文旅品牌活动,共建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生态旅游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带。
织密路网引领协同发展跑出加速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廊坊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用足用好京津辐射带动作用,深入谋划和研究京津冀交通路网对接规划,用协同的办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京津廊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一头连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一头连着廊坊北三县之一的大厂。
去年9月,大桥建成投用。“厂通路这回真正变成了畅通路!”家住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张肖说,这是往返于京廊两地的跨省通勤族期盼已久的时刻。
现在,张肖到北京上班可以走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减少绕行后通勤时间至少节省40分钟。目前他身边的很多人都选择了这条路线。
作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厂通路全线通车后,从大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距离缩短约5公里,为京津冀“一小时通勤圈”再添快捷新通道。这座特大桥从开工到通车,用时不到两年。
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交通运输部门联合签署《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2023—2025年)》,明确将持续推进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水平。
2014年以来,廊坊与北京市、天津市对接的干线公路有22条、31个接口,通车里程由736公里增加至814公里;境内高速公路达到13条,通车里程由288公里增加至564公里,形成“六纵七横”路网布局。如今,京津冀已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作为“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标志性线路,连日来,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加紧施工。“当前,政燕区间的盾构机正在进行调试,即将始发;盾构区间正在进行联络通道施工;车站、路基和桥梁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16标三工区项目经理曲伟介绍。
据了解,该线路是京冀首条跨省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全长约81.2公里,分为北京段和河北段,全线共设21座车站,串联起了北京CBD核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河燕郊、北京平谷新城等重点功能区。项目建成后,三河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仅需9分钟。
聚焦加快推进区域互联互通,“通武廊”三地加强规划对接、政策衔接、交通连接、产业承接、服务链接,加快形成同城化效应。同时,全力实施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推广京津冀跨区域定制快巴、跨域公交服务,加快实现“通武廊”区域公交“一卡通”畅行。